回想起袁颖在课堂上举手报名的情景,黄玲玲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白白净净、笑起来甜甜的,很讨喜”。可试唱一段之后,袁颖并没有找到调子,“一唱就紧张跑调了”。但黄玲玲没有放弃,她认为有的孩子天生音准,有的需要后天训练,“只要我肯吃苦,总能教出来”,对于学生的深夜讨教,她会立刻回复,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尾音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正。
对于袁颖来说,学艺之旅并不轻松。《秦淮游》一开始是八板,是一个小腔、韵味都要很足的唱段,可初学的袁颖听不出自己唱的和老师有什么不同,也许就只是少了一个细小的转音,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摸索出来。如今袁颖再回听最初的录音,发现自己有些唱段处理太过青涩,“腔调转得就像是‘平地一声雷’”。最初学习时,袁颖也经历了许多困惑和挫折,反反复复地磨一个细微的唱腔,隆冬时节在书房独自背词,有时遇到瓶颈难以突破,落泪也成了家常便饭。
“黄老师他们都知道我是很爱哭的,但有时候哭不是因为老师严厉,而是觉得连自己的标准都没达到。”袁颖形容自己是拼着一股蛮劲的人,既然学了就要学到最好,“黄老师说我们要的不是不错,需要给观众更好的体验、最好的体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新老之间一次次的磨练中传递。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磨练最终以掌声回馈给了袁颖。“二十八分钟的《智斗鼠》,我练了一年半才上台,但当观众鼓掌叫好的时候,那种正向的反馈对我来说触动特别大。”
随着学习逐渐深入,袁颖对白局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第一阶段是觉得旋律好听,后来发现它的唱词都很有韵味”,如今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她有了新的体悟。《二姑娘害相思》中怀春的少女二姑娘,《智斗鼠》中嫁为人妇的小菊子......通过白局,她拥有了更多的人生感受,对于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姑娘,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生生不息:一种传递,一种感动
五年前,还在读书的袁颖,借着“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契机,成为了白局艺术的学习者。五年后,她站在学生面前,成为了白局向下传播的一个纽带。
在黄玲玲、许茹和其他成员的努力下,曲艺团前后和十余所学校合作,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都有她们的身影。“白局艺术不能失传,我们的学生不光能在台上演,也可以教学,这样才能将白局传承的链条拉到底,代代相传”。黄玲玲希望有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到白局教学中,袁颖和她的学弟窦可煜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开始跟着老师们走进课堂教学白局。
“其实当时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也很慌,因为我不确定他们会不会听我的,我比他们大不了多少”,走进课堂,面对年龄相仿的学生,袁颖并没有十足的信心,直到她开口演示了一段,学生们纷纷投来注视的目光,那一刻,袁颖似乎隐隐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除了走进学校传播白局,曲艺团的成员们还在寻求更多的演出机会,从而让更多人了解白局、熟悉白局。“五一”小长假、世界博物馆日、端午节……他们抓住每个节假日组织演出,让这一地道的南京曲艺再次回到市井百姓之间。
“非遗不一定只能停留在陈列馆里,就像白局,它古老却也年轻而有活力,它有古老的韵味唱腔,但是它唱的内容始终与我们的生活同步,从来没有脱离过我们的生活。”除了坚守传统,立志传承白局的人们也在曲目上、唱腔上、形式上进行着创新,希望拉近与观众们的距离。
五月初的一场演出,袁颖在台上扮演着思念心上人的年轻姑娘,一抬眼看到台下有位穿着汉服的小姑娘眼睛闪闪发着光。“我望向她,她望向我,仿佛她知晓二姑娘心中青涩的情感。”传统段子在当代得到了观众的共鸣,那一瞬间,袁颖也感到和这一选段的白局作者在不同时空中交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