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说,因为有了好政策,寄宿制学校有了老师和保育员,孩子们在学校里就像在家里一样,有很多“阿爸阿妈”照顾,校园也就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家园。
坚守:只为孩子们笑容更灿烂
在果洛州达日县,角巴老师是个奇迹般的存在。
1965年出生在达日的角巴,通过向他人学习、努力自学,很好掌握了藏语和珠算。19岁时,他通过招工考入教育系统,后来到果洛民族师范学校、青海师范大学进修,在达日县民族中学从教多年。7年前退休后,他被学校返聘回来继续执教。
角巴曾教过的学生、正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士的华尖在电话中说,角巴老师让他记忆深刻,老师的修养、学识影响了他的人生。巧的是,窝赛乡寄宿制小学校长洛尕,也是角巴老师的学生。
达日县民族中学教师白热,曾是角巴的学生,后来成为角巴的同事、朋友。白热告诉记者,在角巴老师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当上了校长,奋战在果洛教育一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果洛草原上,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孩子们成长的领路人。果洛教育系统多位老师说,对于果洛教育事业发展而言,教师队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年前,老家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朋毛才旦,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考入果洛教育系统成为一名教师。朋毛才旦说,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当老师不仅仅要挑战艰苦的自然环境,还要当好学生的老师,当好学生的“阿爸阿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朋友。
老师辛勤付出,在孩子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颗种子。“您给我们一把生活的尺子,让我们天天自己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您给我们一盆清澈的水,让我们对准太阳折射出七彩的人生。”三年级学生华吉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