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敬“我们”,大上海保卫战中的每一位平凡英雄(3)

作为浙江支援小队领队,王义在出发前接到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大家照顾好”。知道大家从外地来到上海,也面临工作和生活上的多重挑战,他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加油打气,或给有情绪的员工打电话安慰、鼓励,说几句笑话,帮助他们度过内心最难熬的时刻。他告诉大家:“什么叫支援?工作量和平时一样需要支援吗?我们来了还不能分担这个站点的负担,能叫支援吗?”道理严肃,却也服人。

在石油公寓,居民食物即将见底。张勇多了个身份,团长。他这个团长有点特别,不是在App上点点划划,打打电话,而是“用力气换渠道”。石油公寓一直阴,他们可以出小区。张勇联系到区内的一家超市,提出替他们打工,以此来交换平价菜的团购机会。超市店长同意了。4月10日晚,张勇带着另外4个志愿者如约而至,来到超市仓库做搬运工,从次日凌晨2点干到凌晨4点多,带回了几十斤蔬菜和猪肉,立即以平价卖给楼里居民。从这时起,平价团购走上正规,志愿者人数也翻番了,20人的团队每天18小时超长待机,在小区门口到大楼的最后100米来回奔波,每人日均步数1.5万步,一次次地完成爱心传递。

张勇看着能显示阳性感染者的地图,石油公寓周边,是密密匝匝的红色,他们就像一叶孤舟。

撑下去,一定撑下去!

“抱怨,或是不抱怨,疫情都在那里”

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刻,安乐村先后迎来了两个新生儿。

4月17日,杜宇辰呱呱落地,6斤6两,他的爸爸杜兵和妈妈范佩莉都曾是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就在儿子降生这一天,杜兵和范佩莉双双转阴。8天后,第二个宝宝万思宸降生。世事如此奇妙:杜兵和万思宸的爸爸万浩是表兄弟,表哥比表弟大8天,现在表哥的儿子比表弟的儿子也大8天。

两个婴儿相继诞生,给安乐村带来了很多快乐。此时,李明国的压力已经减轻了很多——4月9日,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率抗疫突击队来到安乐村,此后长驻于此。背景是:上海为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大仗,推动干部到疫情重点难点区域“包干”。李明国与区政协前方工作组组长、区科委副主任陈红铭并肩作战,李明国是闵行本地人,陈红铭是湖北人,安乐村里湖北人多,两人进村,分别用方言做工作,效果很好。更喜人的是,村里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了。

随着方舱医院陆续建成,各方面努力不懈,上海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并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方法。在普陀区,拐点出现在4月17日、18日,全区上上下下从17日下午2点到18日凌晨5点,昼夜鏖战,将已有阳性患者全部转运。21日开始,他们进入社会动态清零攻坚阶段,形成了“快速捞阳法”——采用“抗原+核酸”筛查方式,重构“抗原阳-核酸阳-转运-进舱”的流程,让该流程从超过36小时缩短至约8到9小时,远超约50小时的病毒平均复制速度。其“秘诀”是活用抗原筛查,不浪费每一分钟:居委会干部对重点人群进行抗原筛查,第一时间将检测异常结果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对疑似感染者和同住者上门核酸采样,在等待样本检测结果期间,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步开展对感染者和密接者“可能需要转运”的思想工作,并帮助居民打包行李。一旦核酸结果出来,有居民被确诊为阳性,街道第一时间对感染者和密接者实施转运,避免出现以往转运车长时间等人的问题。这样,提高了效率,也赢得了群众支持。4月30日,普陀区成为上海中心区率先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的区。

就在普陀区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的当天,上海首个市级方舱医院——嘉荷新苑方舱医院关舱,拉开了上海所有100多所方舱医院关舱的序幕。这一天,海南医疗队接管的华亭方舱医院第一次合舱,四个舱合为三个。朱乃云说:一个个困难,一个个解决了;每一次煎熬,都奋力挺过了,“已明显感到了疫情的好转”。

上海此时开始聚焦防新增和防反弹两大重点任务,层层立下“军令状”,好消息不断传来。5月6日,安乐村在经历了三分之一居民感染病毒的艰难时刻后,全域从封控区调整为管控区。“转区”之后,村里洋溢着由衷的喜悦,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容。李明国欣喜之余,但仍有些如履薄冰,他鼓励大家继续遵守防疫要求,守住来之不易的“转区”成果。没想到村民反过来安慰他们:“你们的家人也想你们的,你们出大力了。”是的,李明国从3月8日之后就没有再回家,偶然有时间与老伴和两个外孙视频聊天,是最快乐的时候。

5月17日,杜宇辰满月了,这一天,上海16个区全部实现社会面清零。

保供压力也有所减轻,王义和同事们渐渐有了一点闲暇时间,他们吃了快一个月的泡面,热切期待有一天能吃上自己天天送的这些菜。王义和同事分工合作,有人洗菜、有人淘米,他则掌勺,每餐为40多人烧两桌菜。“聚在一起吃饭,是我们每天最放松的时候。”

从杭州来到上海支援保供的叮咚买菜前置仓仓管员王义,过去曾是一名消防战士。虽然退役多年,但他还是保持部队里生活习惯,在上海住宿的酒店,他也会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王义曾经当过8年消防员,虽然退役多年,还是坚持营房里的生活习惯,在上海住宿的酒店,他都会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同事们都佩服他:多苦多难,从来不抱怨。王义说,抱怨有什么用?过去,他当消防员,抱怨,或是不抱怨,火情就在那里,先去把火“打灭”,再想以后的事。疫情也是一样,有再大困难,先冲上去把它“打灭”再说,“有困难,就可以不上了?大家都不上,谁上?”

疫情之下,人性的复杂一面也展现无遗。

有个批发商找到张勇,提出50元的大礼包卖100元给居民,给张勇20元的提成,被他一口拒绝。张勇说,有些钱是万万不能赚的。他曾经找一个批发商团了60份大礼包。当货到小区门口时,张勇却和批发商吵了起来。

“你这点东西卖100元?”

“大礼包说好的100元。”

“说的时候,看不到里面的实物,我天天搞团购,你这些东西,只值70元。”张勇坚持,要么70元成交,要么把货统统拉走,不买了。最后,批发商妥协,70元成交。

一路走来有很多烦心事。但张勇最感欣慰的是:石油公寓,一直阴。邻居见到他,都竖大拇指。

居民的认可,是最高的奖赏。

房帅是北方人,与居民朝夕相处中,逐渐学会一些基础的上海话,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近,大家亲切地将“小房同志”这个昵称改为了“靠谱老房”。他的镜架,被小区一位经营眼镜店的居民修好了。那位居民拎着修理工具来到居委会,问道:“我们的‘靠谱老房’在哪里……”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5月19日,朱乃云和海南医疗队完成全部的援沪任务后,到外滩参观。看到对面楼体上跳动着一颗大大的红心,他眼睛一热。他要告别上海了,他没见着自己的老师,只是发微信问候了,他和他的老师,都是这个城市最忙碌的群体之一。

张勇急着回去上班了,他的心中充满了骄傲——石油公寓,保持全阴!

王义则寻思着去上海哪里转转,“听说武康路很火,还没去过,也想再去看看外滩……”在他眼里,上海历史上经历了很多风雨,但没有什么能够打垮这座光荣的城市,很庆幸,自己参与了大上海保卫战。

历史会记住为这座城市坚守和付出的所有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不会只有顺境,没有逆境。在特大疫情暴发流行、超大城市处于极限条件的背景下,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只能靠自己摸索的情况下,这些平凡英雄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繁重任务,也完成了精神的集体强健成长。“我们”众志成城——这是经此一役上海获得的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

3月底,房帅穿着一件羽绒服进入小区。上海气温渐高,他也只能把一件衬衫反复穿,汗渍早已让衬衫变得颜色斑驳。居民们一边“嘲笑”他的乐观,一边把家中适合他的衬衫、鞋袜,甚至新的内衣内裤送到居委会,后来还送来家中饭菜。这是房帅第一次体会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滋味。对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群众路线教育?

莲花公寓小区的战疫还没有结束,但房帅已把目光看向更远。“‘扫楼’发现,小区有不少生活不便的老人、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这会是我今后在社区工作中重点关心的人群。”身为经济学博士的房帅已深刻感到,民生工作不在厚厚的书本里,只有感知滚烫的百姓生活,那些跳动的经济数字才真正有意义。

整个上海都憋着一股劲: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李明国走在安乐村里,不时有人跟他打招呼,喜上眉梢:“马上就要复工了!”他一直在思考着安乐村的未来。此次上海疫情的一大痛点,就是城中村与老旧小区。上海市已经决定加大旧改与城中村改造力度。李明国郑重建议:安乐村在沪闵路以东板块进行修缮改建,承接上海交大、剑川路科技走廊等溢出产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沪闵路以西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建设休闲生态园,增加农民收入……

他明年就要退休了,这个美好的计划,只能由其他人来完成了。

曾经拼过命,足矣。

(责任编辑:刘宸熙 CN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