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故纸堆里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温“故”知“新”的故事(2)

技术赋能,珍贵的不可再生文物不仅可以永驻云端,甚至可以“七十二变”。

一幅横向流动的《千里江山图》上,标注了“涑水”“濂溪”“玉山”等地名,数百个衣袂飘飘的儒生正在“赶路”。他们从一地挪到另一地的轨迹,代表其求学历程和所属学派。这是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计算实验室学生马源等向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提交的展品——用JavaScript完成的H5习作,取名为“宋元学案传承可视化系统”。

“如果不是专业研究,几乎没人会有兴趣翻阅《宋元学案》这样的大部头。我们想通过类游戏界面,吸引年轻人了解古籍。”马源说。

技术赋能,古籍不仅能像游戏一样动起来,更能让研究者如虎添翼。

打开浙江大学“智慧古籍平台”,点击文中的陌生地名,地理定位立即跳出;点击年号、干支等传统纪年,对应的现代公历日期立即换算;遇到古代官职、典故及疑难词语,后台工具书随即关联、显示。

“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古典文献研究,是未来古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助于培养跨学科人才,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共享的文化资源。”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徐永明教授介绍说。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故纸堆里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温“故”知“新”的故事

浙江大学“智慧古籍平台”网页截图。(受访者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故纸堆里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温“故”知“新”的故事

让冷门绝学“热”出圈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热播,带火了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老先生——一位99岁高龄,仍然每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面对突如其来的“人气”,老先生一时还颇难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故纸堆里捧出“金娃娃”:古籍典藏温“故”知“新”的故事

沈燮元在办公室对《士礼居题跋》书稿进行二校。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