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大荒米业集团创造了7天向北京发运2万吨优质大米的纪录,缓解了首都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西南五省旱灾期间,北大荒米业分别紧急加工调运大米2400吨和1.05万吨,有力保障灾区粮食供应……北大荒农服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翠贤介绍。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引人沉思,墙上镌刻着1.2万多名拓荒者的名字。“这仅是其中一部分,北大荒开发建设以来,共有5万多人长眠在了这片黑土地。”讲解员介绍,“70多年风雨兼程,铸就了宏伟篇章。每年大地上那层层的麦浪,就是一首首写在黑土地上的劳动者之歌。”
“真正的生活,就是开拓。有志者事竟成,有坚强的事业心,人生才显得充实,精神才有所寄托,困难才得以克服,高峰才可能攀登。”
——张源培,被誉为“北大荒奶牛之父”。
“我并不富有,更不是富豪,我可以穿一双胶鞋几十年如一日走在田埂上,我可以用一支圆珠笔写满几十本厚厚的笔记,但是,为了垦区水稻事业的发展,我什么都舍得。人这一辈子图什么?图事业、图理想,我图的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上北大荒香甜的大米。”
——徐一戎,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
“那时晒场上堆着不少粮食。因为这是国家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去动一粒。”
——孔德喜,八五三农场粮食保管员。上世纪60年代,粮食成为国家的紧缺物资。他日夜守着如山的粮堆,即使长期挨饿,也不曾动过一粒粮。
“共产党员只能自觉适应革命,决不能要求革命适应自己。”
——张文忠,作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战士,在北大荒奋斗了一生。
“苦干实干,誓叫荒山变青山。”
——孙俊福,宁安农场工人。在没有电、没有文化生活的大山里,从1976年到1995年共植树48万株,总面积达1480亩,为国家创造财富1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