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
连线本台特约评论员杨禹。1.5亿的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只有保住市场主体才能够更好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相关各方应当如何保护市场主体?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量大面广形态多贡献大抗风险能力不一特约评论员杨禹:我国1.5亿市场主体的特点是,量大、面广、形态多、贡献大、抗风险能力不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但是有很多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1.03亿的个体工商户,抗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弱。所以,党中央提出来,要保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保市场主体需要社会各方面都来“搭把手”保市场主体需要社会各方面都来“搭把手”。在深圳那个包子铺渡过难关之际出力的,有包子铺老板自己的坚持,也有社区党委书记,出台纾困政策的有关部门,企业搭建的帮扶平台,周边居民,还有广大网友。帮助货车司机,有政策保障,也有带着科技创新含量的技术支持。企业遇到资金紧张等发展瓶颈时,政府部门来提供服务、协调各方。“围着市场主体转”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
从全局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以市场主体为重心、“围绕着市场主体转”的经济工作格局、相关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组合拳”,其中第二个,就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近期为市场主体纾困的各方努力,体现四个特点:普惠性、公平性、针对性、主动性。从各地看,哪个地方市场主体发展得好,这个地方的就业就好、经济发展就好、民生改善就更加到位。从政策内容来说,保市场主体,除了关键时刻“拉一把”的救急纾困政策,还包括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既呵护市场主体也相信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用发展的眼光看,市场主体不仅是就业的载体,也是创新的载体。既要努力呵护市场主体,也要激发他们的活力,相信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很多市场主体的从业者也不是坐等帮扶,他们自己也在努力、在坚持、在创新。保市场主体并不是要把市场主体都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提升他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能力。 共渡难关之际也是共创新局之时
共渡难关之际,也是共创新局之时。从报道里能看到,在疫情影响下,有企业遇到原材料供应紧张,生产一时难以为继。其他企业来帮助,大家一起及时调整产业链供应链的组成方式、布局结构。等疫情过去了,这个调整也不用再调回去了。因为这相当于在压力测试下完善优化了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近期一系列帮助市场主体纾困的公共政策、帮扶机制、激励机制,其中有些也会逐步常态化。大家共渡难关,也是在书写更高质量的发展。市场主体与千家万户的就业、收入相连,大家在保市场主体,实际上也是在保人民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