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2)

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

【习书记拉着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新华社发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开始走上地方领导岗位,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这位年轻干部的作风令人耳目一新。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

当年的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

【这些古语,习近平吟诵体悟】

这份情怀,植根于传统文化。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良久。

2018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秉持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激活传统文化,实现千百年来为民造福的理想——

在陕北深感民瘼,他沉吟着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正定骑车下乡,他体悟着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宁德访贫问苦,他回想着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对“三言”中的警句熟能成诵;

在北京夙兴夜寐,他多次引用《尚书》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这份人民情怀,植根历史的中国,因而深厚、高远。

【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习近平的心中】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14年3月,习近平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新华社发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文章,读着读着便哽咽了,习近平和同学们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

“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总书记说。

这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始终是我的榜样”。

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夙愿;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号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对焦裕禄的一往情深,化为习近平一心为民的满腔热血。

【这个滋味让总书记眉头紧锁】

2013年腊月廿三农历小年,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

“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对乡亲们说。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

【“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

太行深处,沿着结冰路面走进骆驼湾村低矮的泥房,嘘寒问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武陵腹地,在石拔三家黑黢黢的木屋里拉家常,握着老人的手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大别山区,更换三种交通工具来到金寨大湾村,逐页翻看贫困户汪能保的扶贫手册,强调“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

对群众最浓的情,化成最重的承诺、最硬的措施、最大的投入,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

【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

听闻医务人员以身殉职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为患者病情好转而倍感欣慰,嘱咐指导组负责同志“有什么情况、有任何需要,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在疫情防控最危急的日子里,总书记始终牵挂群众安危。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快递小哥”】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前门石头胡同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