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至深、至浓、至热。

新华社4月10日播发通讯《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记叙了习近平总书记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人民情怀。

【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和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的拼版照片。

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劳动的底色,铸就了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盘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树,扛锹铲土……

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为人民服务》,习近平爱不释手】

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

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深刻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

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

【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5年2月13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

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

40年前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大家一声不响等他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年轻习近平的心。

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主动换着吃。

糠团子热量少,习近平饿得顶不住了,打开老乡的饭包,玉米团子还放着:“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

“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

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担。

【“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发自内心牵挂他们。

【回忆起父亲这句话,习近平饱含深情】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