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标上,注重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结合。农村要强美富,不仅要强物质,还要强精神;不仅要美环境,还要美心灵;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在加强物质条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育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在动力上,注重政府主导和农民主动的结合。“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也是农民为自己而建。一方面,政府要从“主引擎”变为“推进器”,服务而不包办、站位而不越位,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培养锻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主动性,通过政策引领、环境育人、教育赋能、文化铸魂等手段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破解“政府干农民看”等难题。
在内容上,注重“硬中有软”和“软中有硬”的结合。乡村建设建的是民利,重的是民心。硬件建设也好,软件建设也好,都要实现农民利益,解决实际问题。在硬件建设上要注重农民的“软”需求。杜绝乡村建设和民需民情“两张皮”现象,要既促进生产又方便生活,既满足数量又提高质量。同时也要为软件发展提供更好的“硬”支撑。决心要硬,坚定不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措施要硬,把解决乡村公共服务痛点难点问题落脚到具体工作上,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落实要硬,责任要实、机制要全、执行要强,推动好的制度措施切实落地。
在特色上,注重现代生活和传统风貌的结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村是很多人的家园故里与精神港湾。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内在功能,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农村更具现代化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要守住乡土的根脉,注重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守住中华农耕文化的根脉。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塑造农业农村新风貌。
《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