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做好北京冬奥会报道工作,我们开始转向“全天不打烊”的工作模式。半夜写稿、清晨写稿成为常态,而我们的“三审”也总是第一时间有回应。稿件从“三审”到发布,部门内部流程扁平、快捷,使我们高效地完成了冬奥会报道。
截止闭幕,部门采写的稿件累计达到百余篇。其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绝美瞬间“双奥之城”惊艳世界》《铜牌变金牌!高亭宇四年磨一剑》《日本记者元宵初体验:中国朋友的友好和热情让人感动!》等40篇稿件得到了全国百余家媒体转载;《冬奥赛场直击》《手绘•冬奥》等新媒体报道,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达上亿次。
这一串串数字,是一份不辱使命的答卷。回过头再看我的冬奥之旅,我想并不是一个关键词就能概括。感谢伟大的祖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场盛会,感谢各国运动员的奋力拼搏呈现了精彩赛事,感谢团队的并肩作战让我们的声音得以最快传播,也正是他们共同筑起了我的冬奥记忆。
北京广播电视台胡知奂
为了在最快一档节目播出
从1月26日进入闭环到北京冬奥会16天的赛时,短短26天的北京冬奥会报道结束了,曾经觉得2022年2月20日是一个好遥远的日期,却真的就已在眼前。
坐在闭幕式媒体席中,和同行合影,难舍再见。这次北京冬奥会,我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写冬奥日记,因为每天的收获太多,舍不得睡觉,舍不得忘记,每天自己都在被奥林匹克精神感动着、被同行感动着、被同事感动着。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胡知奂在首都体育馆记者席工作。
2月15日,我在比赛现场见证了苏翊鸣的三跳,每一跳都如此完美,现场观众连连喝彩。晚上离开首钢,错过了最后一班回MMC(主媒体中心)的班车,却赶上了志愿者和运营人员合影、流泪、拥抱,原来,那天是首钢大跳台在本届冬奥会上圆满收官,听着他们一个个念自己的电话号码让彼此一定记下,我被感动了,这就是一种情,一种因为经历而深深牢记于心的奥运情。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胡知奂在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前后方的鼎力配合,从1月28日开始播发北京冬奥会闭环内新闻起,我们都是通过4G回传和网盘的形式传给后方播出,每一次都需要编辑在机房接片子、做片子、下片子再送播出线,这个过程就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前后方的密切配合是这次冬奥会闭环报道的重要保障。
2月20日18点31分,我通过手机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的最新情况传到网盘,18点51分抢到《北京新闻》最后一条顺利播出,不争分夺秒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没有前后方的鼎力配合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报道中,同事间的互帮互助也深深感动了我。2月19日,我们从早晨5点半奔波了半天才到延庆赛区,下午1点在延庆赛区拍摄新闻,遇到从新闻中心做体育展示的同事们,他们为我和摄像拿来了盒饭和水,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过整觉、没踏实吃过一顿饭的我们,被同事之间这份深深的关爱而感动,我们就是一家人!
整个冬奥会,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是夜里2点睡,早晨6点多起床,好几天大家整夜整夜地做片子赶播出,就是为了在最快一档节目发出去,为了让专题更深更好看。同事之间在新闻线索、选题上的共享,真正体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闭环内记者的团结互助。
热情,可抵岁月漫长,我们残奥会继续!必将把“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新闻报道,通过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平台传递给全世界!
河北日报社耿辉
我的口罩被冻住
做记者虽已有24年之久,但作为注册摄影记者报道冬奥会还是第一次。16天里,我在现场用镜头记录下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同时,心灵也一次次得到洗礼。
2月12日,河北日报社记者耿辉在云顶滑雪公园采访拍摄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混合团体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