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闸门,拉开序幕,辛亥革命发先声、倡首义。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重申:“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圆梦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不少中国人走出家门,饱览祖国山河,感慨岁月变迁。
今日中国之景象,正是辛亥革命者当年之梦想。
时间拉回到百年之前。1917年到1919年,孙中山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修建三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孙中山则在书中表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江苏南京,孙中山先生雕塑。他完成的《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构成。(图/视觉中国)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这样告慰伟大先驱:
“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发出这样的感慨:
“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当天大会的与会代表。(总台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灯塔
辛亥革命跨出了一大步,但这一步是有限的。
在2016年11月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归纳为“三个没有”: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在10月9日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将这“三个没有”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
△湖北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