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就在于这条大路之下还藏着一个的拱券型的涵洞,正是这个券洞的存在才使“丹陛桥”的名字实至名归。去过天坛的人大多数都漫步过丹陛桥,几乎没有人发现在桥下北侧有一个券洞,这个券洞也叫进牲门,它是东西走向横穿桥下的。即便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这里走过也有一股阴森之气。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天坛公园导游张华伟为我们揭晓了秘密。
张华伟:面前的这个门洞连接着一条隧道,在古代用来让祭祀动物通过的。古代,在天坛豢养祭祀动物的地方在西边的牺牲所。但是,制作祭品的厨房“神厨”却在天坛的东边。丹陛桥是供神仙和人走的,让动物从桥上面走是对神、对皇帝的不敬。因此,人们就在丹陛桥下开了一个隧道专供动物通行,这一点实际上跟现在的立交桥功能是差不多的。由于动物从西边进来,然后再从东边出去被赶到神厨宰杀,因此,也有人将这个门洞戏称为“鬼门关”,动物从这边进去,再从那边出来一去不复返了。
"鬼门关"听上去这个名字有点吓人,其实它更能体现中国古人在因应实际困难,解决实际难题的巧思和生活智慧。天坛公园管理处文研室主任林冬生给出了他对丹陛桥的独家解读。
林冬生:有人说它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桥”。过去的桥都是单面的,丹陛桥上头走的是神、皇帝和大臣,底下走的牲畜,就相当于80年代以后的立交桥了。还有一个等级(观念),上面是祭祀的神道,不能其他人和牲畜走上头,所以特意开了这么一个隧洞,有了洞我认为它就叫桥了。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行进在丹陛桥的大道上,纵观南北。抬眼望去,是恰似天宫中琼楼玉宇般雄奇壮丽的建筑群;而展望东西,苍松翠柏宛如瑶圃仙苑,给人以神秘、宏伟、壮阔之感;而在桥下用黄绒线捆好的祭祀用的牲畜,用木盆盛放的活鱼,在击鼓奏乐穿过进牲门,进入位于东北角的宰牲亭......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一切又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之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此最为强调”。北京的城市营造就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典原则:即以皇宫为中心,并将主要建筑物部署在由宫殿向南北延伸的中轴线上,左右取得均衡对称,再加上高低起伏变化,构筑出一个在空间布局上最大限度地突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大一统思想。
天坛作为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这种气魄和规模的体现之一。
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北京中轴线的智慧》,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外语广播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