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每年的一项重要活动。牵挂殷殷,情意深深。今年2月3日,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黔贵大地苗族村寨——黔西县化屋村。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第9次春节前夕考察的行程也由此开启。当日恰逢立春,春气始建、万物始生之际,总书记牵挂着什么人什么事,他的到访传递出哪些信息?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赴贵州考察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2月3日考察点示意图
进村看生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化屋村位于乌江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北岸,主要居住着苗、彝、汉族,其中苗族占96.7%,是黔西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乌江,是总书记当天考察的第一站。
△俯瞰化屋村。“化屋”在彝族语里是“岩壁”的意思,村民早年外出必须从悬崖峭壁边走,地势危险缺少防护。(总台央视记者安楠拍摄)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全长1044公里。乌江一级支流六冲河在化屋村一带与另一支流三岔河一起汇入乌江。当天,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涂志江为总书记介绍了乌江水质情况。为了保护乌江流域水环境,当地彻底取缔网箱养鱼,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目前,乌江水在化屋村主要用于灌溉。
△当天的讲解人涂志江(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检测结果显示,乌江水样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数值均低于Ⅰ类水质标准。涂志江说,这表示乌江水质是高于Ⅰ类标准的。(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明确要求。2015年考察贵州时,总书记希望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两年后,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进村先看水,寄语乌江边。这是守住底线的再次宣示。
△乌江六冲河段(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化屋村的脱贫答卷
去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这个昔日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66个贫困县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实现脱贫923万人,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这次到贵州,看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是总书记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化屋村2014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5户661人。2019年底贫困人口已清零。这是化屋村易地搬迁安置后的新房。(总台央视记者安楠拍摄)
当天,习近平走进化屋村看望乡亲们。38岁的苗族村民赵玉学,曾是化屋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他和妻子杨鹏英去年在福建莆田打工,上个月刚刚回到老家过年。2月3日下午,总书记到访这个五口之家时,一家人正在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总书记同一家人围坐客厅,亲手包了一个黄粑,祝福赵玉学一家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赵玉学一家正在做黄粑。(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化屋村2016年完成易地搬迁,赵玉学一家从破旧的麻窝寨搬进了如今的新房。去年他们全家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赵玉学说,过完年,等三个孩子开学后,两口子再考虑是否继续外出务工。
△赵玉学搬迁前后房屋对比(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当天,总书记还走进化屋村的扶贫车间。这个车间主要采用当地的苗绣、蜡染工艺生产制作民族服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苗绣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安顺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25岁的杨文丽是这家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她的刺绣手艺是从小跟母亲学的。杨文丽告诉《时政新闻眼》,苗绣分手工绣和机绣。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如今,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的。
△杨文丽正在介绍“歪梳苗服饰”。(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37岁的彭艺擅长的是蜡染工艺,她是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她说,自己特别喜欢蜡染工艺的这种安静氛围。
△彭艺介绍说,蜡染的染料制作颇费工夫,需要将板蓝根枝叶和石灰浸泡5到7天,做成蓝靛泥,加52度米酒和碱,最终调成染料。(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王鹏飞拍摄)
在扶贫车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传统的也是时尚的
化屋村处于乌江源百里画廊核心景区。除了非遗手艺,乡村旅游也是化屋村的支柱产业。在村文化广场,习近平同参加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的群众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广场上热烈欢迎总书记到访的苗寨村民(总台央视记者张宇、彭汉明、王哈男拍摄)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去年,化屋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500元。六年前,总书记在贵州花茂村考察时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此次考察途中,化屋村村民的笑靥如花,是对花茂村之问的最好回答。
毕节,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化屋村所在的毕节市,位于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界之处。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曾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
△鸡鸣三省景区
毕节,是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这里曾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8年建立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试验区。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扶贫攻坚座谈会。会前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与会相关同志到毕节了解当地扶贫开发实际情况。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也曾谈到毕节。
△化屋村走产业扶贫道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这是土鸡蛋和两种头花蓼花。(总台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建设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称赞毕节试验区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化屋村的苗绣作品(总台央视记者史伟拍摄)
脱贫之后怎么干?
这些年,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为全国各族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视频丨化屋村村民唱起苗族语欢歌,歌词大意是“我们都是好朋友,一起跳舞吧”。(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总书记9次春节前夕考察,有6次是前往西部地区:2013年赴甘肃、2014年赴内蒙古、2015年赴陕西、2018年赴四川、2020年赴云南、2021年赴贵州。党的十九大以来,4次春节前夕考察,有3次把首站选择在了少数民族村寨:2018年凉山彝族村,2020年保山佤族村,这次的毕节苗族村。
△视频丨化屋村村民唱起《留客歌》 。
(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总书记之所以牵挂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如今,经过持续奋斗,最难啃的“硬骨头”已经啃下来了。脱贫之后怎么干?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说,要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村一寨,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动缩影。化屋“蝶变”,未来可期。
△时政微纪录丨瞰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