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并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当天下午,总书记走进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从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到整村脱贫走上致富路,化屋村之变,折射了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之路。
△点击收听本期《鉴往知来》音频版
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使命所系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牵挂着少数民族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6月,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当时的一个数据: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中,有少数民族县113个。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展开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针对少数民族等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发展规划。
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
△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这是2017年11月18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载歌载舞,喜迎30年县庆。
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打好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2018年,总书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看望慰问时强调:“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越千年。如今,这些“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同步迈入小康,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说,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书记始终牵挂民族地区脱贫问题
福建省宁德市赤溪村是一个畲族村,也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曾经的特困村,多年来在习近平亲自关心和指导下摆脱了贫困。2015年1月,总书记在一份反映该村扶贫工作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脱贫攻坚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这是赤溪村村民自发树立起的刻有“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