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线调研。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自主创新,为自动化码头装上“中国大脑”
设计之初,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码头要用什么设备、怎么布局、怎么控制运转、运行后有什么问题,我们统统没概念,所有细节都要一一设计。”李永翠说。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滚打,自动化码头轮廓在连钢团队的图纸上一点一点成型。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他们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有时已敲定方案,因为一个细节调整,所有数据都要重新核算。
一个个通宵达旦,一次次推倒重来,连钢团队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设计方案,这项工作在国外至少需要三年。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远程监控室研究如何改进设备运行。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在码头建造和设备研发上,连钢创新团队同样是从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国外自动化码头更好。以自动导引车(AGV)为例,连钢创新团队打破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技术垄断,研发了基于钛酸锂电池的小容量、长寿命、高功率的动力系统和循环充电模式,AGV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
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的一连串自主创新,组成了“中国大脑”的自动化码头:
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破解了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世界性难题;
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码头作业的全流程智能调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有受理和授权专利107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讨论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方案。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