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我们全力以赴,让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们全力以赴,让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20-12-25 16:37:03 光明日报

版首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20年的教育画卷,既有浓墨重彩的战疫主题,也有家校共育的小小确幸,线上教学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打开方式;既有“指挥棒”的破与立,也有“五育并举”的并与融,目标都是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每一处或猝然、或急切的勾画,每一笔或激昂、或舒缓的点染,都激发我们更加坚韧无畏地去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激励我们更加坚定果敢地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们全力以赴,让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2月1日,河北省滦平县第五小学的棍网球队员正在训练。新华社发

年度热词

五育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存在“重智、轻德、弱体、少美、缺劳”的问题。“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这是对教育的整体性、完整性的倡导,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也意味着教育已经踏上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德育为先,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着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智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体育,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五育”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共存,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落脚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全力以赴,让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5月29日,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云班会”。新华社发

教育评价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2020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磅出炉,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明确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一年间,《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尽显教育评价“指挥棒”转向的决心与力度。

“指挥棒”转向,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这一年,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在变,对学术的评价也在变,但一条主线一以贯之——坚持立德树人。无论是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还是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教育乱象,剑指的都是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树立的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指挥棒”转向,破立间考较着改革智慧。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要“破”顽瘴痼疾,也在逐步确立“立”的标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我们全力以赴,让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7月2日,北京大学毕业典礼在九个会场举行,更多毕业生在线上参与。新华社发

研究生教育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77万,再创历史新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达300万人。然而,亮眼数字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一些导师指导能力不强,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等。

今年7月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提出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今年印发的多项文件也纷纷“瞄准”研究生培养短板——《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目标都是通过研究生教育的供给精准、硬件扩容、导师提质、教学创新、监管到位,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停课不停学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教育部立即启动“停课不停学”行动,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通过电视空中课堂保障没有网络或网速较慢地区学生的居家学习;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达到1775万人。在此期间,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师生的在线教学,为“停课不停学”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教育部还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在线教学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在线教学也加深了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加速了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进程。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说:“在线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倒逼,倒逼教师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极拥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产生获得感,而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搬家。”他说,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经验教训还告诉我们,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高质量在线教育提供网络保障的同时加强安全保障,还要逐步建设适应在线教育发展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并重构家校、社会共同育人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未来在线教育会融入实体教育中,从而催生教育走向新形态。”

高考延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再次突破1000万,为1071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疫情防控风险相对更小。今年高考,重在坚持“健康第一”,保障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坚持“公平第一”,因为考虑到城乡网络学习条件等差异,部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复习备考受到的影响更大。

考虑到前期疫情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居家线上学习参差不齐的实际效果,加之返校复课后,学校可能因防疫需要而采取非常态的教育教学组织工作,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使考生有更多时间按教学计划在校集中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祁占勇指出,多一个月的备考时间,无疑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夯实知识基础、调节心理情绪,从而以更佳的状态参加高考。

考试时间的变动不会加剧考生的竞争,但为涉考事务的准备工作打开了“窗口期”。因为高考延期,今年高考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较往年整体推迟一个月左右,本科录取在8月底结束,专科录取在9月中旬结束。高校秋季开学时间也相应顺延,本科高校9月初至中旬陆续开学,高职院校在10月初开学。

此外,7月7日起,安徽省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歙县中学、歙县二中两个高考考点大部分考生均未进入考点。经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研究并报教育部,当地高考首日考试科目延期至9日举行。7月9日17时,安徽省歙县的2207名考生结束高考。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技术支持,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靳晓燕、邓晖、陈鹏整理)

居家学习有成长

作者:吉广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2020年,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关键词是居家学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新高考政策的不确定性,确实给老师和学生带来较大压力,需要大家快速适应。

那段时间,我们按照年级部署,每周定期召开班会。视频会议上,每个人也都露个脸,聊聊天,相互看看状态。作为特殊时期的线上班级建设,班里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将原来的班级日志延续至网上。学生身在不同小区,甚至不同城市,都能在一篇篇日志中,找到归属感。大家相互评论转发,形成一个自我教育的场。

那一段段真挚鲜活的文字,成为我与学生之间最深刻的回忆。

一位学生在班级日志中写下了对居家学习的一些思考:“我拥有大量自主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增添了大量问题讨论时间。但缺点是在家中自主练习,没有在考场的那种紧张感,也缺乏高强度的连续考试。在家里学习,我肯定会遇到控制不住自己、经常翻手机的情况,降低了学习效率。”

疫情期间,教师的工作量更大了——全天候的细致答疑,无微不至的无尽付出,给孩子们最坚实的支持。语文老师考后和每个学生电话沟通,给予针对性辅导。英语老师经常改作文到深夜,根据反馈还有二改。我也经常和孩子们聊天,一聊就是半小时,希望大家更有定力。

复课后,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一个学生在班级日志里写道:“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老师们的用心:饮水机旁配有卫生纸,每层都放置了两瓶手部消毒液,一天两次的体温检测……今天早上崔老师晨检时问我,是不是觉得这样很烦。其实我不仅不烦而且对自己无法回报老师们的付出感到惭愧,他们不仅不辞辛苦保障我们的安全还考虑我们的感受,我想我们只能通过严格遵守防疫要求、专注学习来对所有教职员工表达感谢。”

停课不停学,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这些终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

抗疫就业不孤单

作者:庹海伦(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

2019年底,我们奔波于一场一场的招聘会,安心地想着来年的春招还多得是机会。然而,等待我们的却是一个漫长的假期。

网上关于2020年“史上最难应届毕业生”的讨论从未停息,然而身处疫情最中心地带的我们,却没有网上渲染的那么慌张。一方面,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看到了显著扩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规模。科研助理、特岗教师、参军入伍、互联网创业……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推出了新岗位、新机会,让我们这届毕业生的选择不失多元、兼具个性。

另一方面,也因为身后有强有力且深爱着大家的母校。2020年2月,学校面向全社会发出了“空中双选会”的邀请函,同时也通过“华大就业处”微信公众号等不同渠道为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仿佛“送岗上门”。更贴心的是,还有各种个性化的线上咨询服务。温情的学院也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疫情期间,学院开展毕业生就业调研,举办“数字外语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帮助同学们增强核心竞争力,也联合6所部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开展多样的就业讲座和帮扶。学校在一封封公开信中,言辞恳切,仿佛为孩子前途未来操心的母亲。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这一届毕业生享受到了各项红利,先有国家政策支持,后有学校学院前所未有的关注,几乎实现了足不出户、交通费用为零的“傻瓜式”就业。原本在学校里或许还要跑多处才能完成的就业协议签署,也在线上一步搞定。

让我一直感念的是,今年4月初,虽然我已完成线上签约,但用人单位临时要求提交加盖了公章的纸质版材料。当时还在家的我焦急地在QQ上给辅导员发信息求助,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回复。更加暖心的是,老师马上就在应届毕业生大群里,询问大家是否需要类似证明材料,后面一并开具、统一寄出。

疫情虽然在空间上将我们分离,却让我们和学校、社会、祖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5日09版)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