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无废农业”实验记——西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见闻

“无废农业”实验记——西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见闻
2020-12-22 14:14:04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宁12月21日电 题:“无废农业”实验记——西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宁、解统强

种地废弃的地膜经回收加工成井盖、路锥,牲畜粪便加工成有机肥价格大幅上涨、养殖场收入大大增加——土地的污染少了,臭臭的粪便“升级改造”了,种地环境焕然一新了……

2019年5月,青海省西宁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一场以减少固体废物排放为课题的“无废农业”实验也悄然开始。

“200乘6,乘1.5,等于1800。”郭祥手里的计算器响个不停。

“今年合作社一共种了200亩土豆,一亩能收上来6公斤地膜,每公斤收购价1.5元,今年靠收地膜就挣了1800元。”看着拖拉机斗子里满满当当的残膜,郭祥咧着嘴笑了。

郭祥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金和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从小和土地打交道的他深知地膜的重要性,“地膜是块宝,保温又保湿。高原地区天气干冷,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全靠它。”

种地用地膜,收成有保障,郭祥高兴之余却有了新烦恼——地膜的后续处理。收获季节过后,上千斤混合着泥土、根茎的地膜像疮疤一样覆盖在土地上。

“原来想过埋在地里自然降解,也想过一把火烧掉,可这些都行不通。”郭祥想起之前望“膜”兴叹的日子,“咱庄稼人靠土地养活自己,污染环境的事万万不能做。”

正当郭祥苦恼时,县上的一则通知为他解了难——加强“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农用地膜回收。由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扶持,企业负责收购再加工,残破的地膜摇身一变成了生产线上的新产品。

“一般一亩地用7公斤的地膜,大概能回收6公斤,回收率在87%以上,基本能消除地膜残余。”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继芳介绍,回收上来的地膜经过过磅测量、清洗处理、机器加工等流程,将被生产成井盖、路锥等物品,进行再销售,变残膜为商品。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