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联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我国每年完成替代电量分别为1079亿千瓦时、1286亿千瓦时、1558亿千瓦时、2066亿千瓦时,预计今年替代电量将超过2019年水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
“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未来较长时期内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预计,综合考虑需求增长和能效提升等因素,到2035年,全国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57%,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预计达到38%。
据国家电网公司分析,在充分考虑经济性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十四五”期间,我国电能替代潜力有望达到6000亿千瓦时以上。
空间虽然广阔,但实施并不容易。“总的来看,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容易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的替代领域已经完成,电能替代工作进入了深水区,推进难度越来越大。”国家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刘继东说。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业表示,在碳中和的目标下,电源侧要实行清洁能源替代,在用能侧要实行电能替代,将带来能源结构、用能方式和电网构架的变革与重构,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协同促进。
对于下一步发展,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表示,要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创新电能替代技术路线,加快电能替代关键设备研发,促进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提升能源消费及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探索多元共赢的市场化项目运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电能替代技术、业态和运营等创新,合力推动电能替代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