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2020-12-15 20:45:32 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对新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

高质量发展体现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等作出的科学判断。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看,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发展实践的先导。发展方式要转变,首先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需要更为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这就要求推动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增长和发展,即国民经济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间的畅通,包括总量上的供求关系的均衡,国民经济各类结构性均衡,国内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均衡,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方面的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统筹,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等。总之,提高供求之间的市场适配性,以有效需求牵引供给,以高质量供给满足需求并创造需求。经济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状态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经济均衡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发展格局是适应这种均衡状态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实际上也是为克服长期非均衡高速度增长所形成的种种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这种从非均衡向均衡增长动态的转变,包含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根本转变。

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创新”居新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进入新阶段,技术进步再主要依靠“模仿”已不可能。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带来的效率革命和动能转换;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及竞争力的提升,根本在于创新的支撑;产业链的断点、堵点和国民经济循环受制于人的短板得以克服,要害也在于创新力上能否突破。因此,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新发展格局以立足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一般而言,大国经济追求趋向于均衡目标的增长和发展,投入和产出两端以立足国内需求为基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需要重塑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也具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可能和基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投资需求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有极大的潜力。只要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这种潜力便会变为现实。再加上我国具有14亿人口和数以亿计的中等收入群体,只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且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能充分挖掘我国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为战略前提。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采取封闭式的发展战略,而是以新的高水平开放作为前提条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入新阶段,尽管净出口增长放缓,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下降,但越是出现这种变化,越是对开放的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以“一带一路”深入发展为依托,形成内外联动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则需要相应的机制和途径。可以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实践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体现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改革、发展和开放三者的有机统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机制上也要依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了“时间表”,提出了在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程相一致。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一般来说,需求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直接影响消费者,进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总量关系。供给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直接影响生产者,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尤其是影响微观上的企业、产业和宏观上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效率。

之所以要从供给侧入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原因。一方面,我们面对的不是单纯总需求的膨胀或总需求的疲软,宏观经济调控的压力不是单纯的防通胀或遏制“下行”,而是既有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又有需求疲软导致的“下行”风险,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发展的不充分重要的是供给质量水平的不充分。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和克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在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基础上克服结构性失衡。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就经济发展而言,“稳”首先是指经济增长要稳,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式的严重失衡。“大起”即强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等经济过热现象,进而形成经济泡沫,严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大落”即经济严重衰退,会形成严重的失业压力,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而且,“大起大落”本身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就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体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反周期调节,我国目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宏观政策,就是要努力实现“六稳”进而实现“六保”。推动“进”,实际上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要不断深入,通过制度创新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尤其是使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能够得到缓解和克服,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和均衡增长创造制度环境和发展基础。具体到新发展阶段而言,所谓“进”的历史内涵,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可以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把我们党对于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要求的规律性认识加以系统性总结,特别是把党的十九大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内在联系加以系统性梳理,呈现出一系列内在逻辑关系。如,深刻分析新发展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并据此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引导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机制和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刘伟)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