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中国距离兑现“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历史性承诺已经近在咫尺。
2020年的中国,即将告别困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绝对贫困。这种决心背后,是中国想传递给世界的一个朴素道理: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文明的标识。
习近平主席说过这么一句话,“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全人类共同的话语。最弱势的群体,无疑是深陷贫困当中的人。
而对2020年的世界来说,贫困依然是难题。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20年全球极端贫困率将出现20年来的首次增长。受疫情影响,预计到2021年或有多达1.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
中国在疫情这道加试题面前即将完成“战胜绝对贫困”的约定,也把扶贫变成了与全世界对话交流的“主旋律”之一。
今年年初,中国就提出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
现在,中国是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
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扶持,中国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具体而微。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疫情之后的首场多边外交峰会——3月份的G20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特别提出,要保护妇女儿童,保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刚刚结束的G20第十五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到,为中小企业、妇女、青年等弱势群体提供更多脱贫致富机会。
一首一尾,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中国,对人一以贯之的关注。
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小的子集。
而一个又一个区域共同体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更大的子集。
APEC第2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对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全面阐述。
如何构建?关键是要做大蛋糕。
正像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给谭主说的: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为每一个有意愿发展的人提供参与发展的机会。
进一步说,所有有发展意愿的国家也都要共享发展机会。
疫情的难题之下,如何发展?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明了方向:创新增长。
透过最近的几次峰会讲话,以及全年的高频词可以发现,数字经济,正是创新增长的钥匙。
仅仅在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至少5次,在不同场合公开提到数字经济。
很多人可能只觉得数字是前沿的,但数字也是包容的。
前几天,谭主看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江小涓的一场关于数字经济的演讲,她特别提到了一个词,以人为本。
中国正在用新技术的包容,让发展惠及到更多的普通人。
而人,也正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业态,都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有温度的未来。
这个未来,要由在一条船上的每个人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