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并不是简单的迁移集中。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专业化精神服务产业发展,建链、强链、补链。比如在集成电路“补链”中,针对晶圆制造项目缺失的痛点,高新区将其作为产业攻坚重点任务,打造IC设计产业集群。
促进人城相融,吸引高端人才
今年4月,位于高新区的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2012年,当李进刚刚创立这家公司时,和他一起的只有两三个人,“是高新区的支持、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天府生命科技园的建设,让我选择这里。”李进说。如今,公司已成长为行业翘楚。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达60.59万人,其中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9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6名。“这些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方向和项目方向也与高新区的发展规划相一致,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宜居”体现在何处?夜幕降临时,高新区的“人间烟火气”即是证明:天府国际生物城里,名为“蓉城记忆”的餐馆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这是为了专门服务创业者而延时经营的一家“深夜食堂”。
近年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多重机遇在成都高新区叠加。中西部高端人才纷纷来此安居乐业,高新区城市活力愈发激扬。
在高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产业愈发展,人才的地位愈加突出,愈发成为最核心的要素。“人和项目是分不开的。”他表示,在过往的项目招引中,政府更加看重企业规模,喜欢招引“大而全”的成熟企业,但现在却更关注“人”,“人才带来技术,技术带动产业,这些‘小而美’的企业往往更加自主可控,能生根,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强大的带动力。”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高新区更加注重高品质科创空间和国家实验室对人才的吸引力。
“人、城、产”逻辑清晰,新经济动力充沛。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理念,聚力科技创新,着力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助力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