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各项举措加快落实,近期外资持股在A股中占比明显上升等变化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包含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互联互通渠道、外资私募等三方面的外资合计持有的A股流通股市值约为1.98万亿元,占A股流通股比例为3.29%。外资已成为A股市场除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之外的重要机构持股力量。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但是,市场上也有些顾虑:开放金融服务业会不会冲击金融市场?引进外资股东是否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这些担忧折射出金融业在对外开放中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如何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并使之与开放程度相匹配,中资金融机构如何增强实力……
“按照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针,在确保金融主权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政策环境,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深化合作、互相借鉴、促进创新。
警惕金融市场异动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明显加大。我国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上,外资流入、流出的变动数额也较大、较集中,给市场带来一定风险。
那么,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路径有哪些?外输风险有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传导?除了金融市场,金融业对外开放还有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从实践看,我国金融市场采取的开放模式可以概括为“渐进式、管道式”。目前的开放渠道主要有三类。一是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如沪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国际投资者通过离岸市场投资境内市场,此类渠道目前在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如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等。三是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商业存在,直接在境内开展投融资业务。
“多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股票市场方面,“沪深港通”渠道下,境外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市值占境外投资者持有总市值的比重有所提高;债券市场方面,“债券通”渠道下,参与机构数量和日均交易量均超过直接入市渠道。
“从理论上讲,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通过三个基本的传导渠道,可能会影响到国内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说,一是境外的悲观情绪通过预期传导的渠道来影响;二是通过国际资本流出这个渠道来传导影响;三是一些跨国企业和境外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也可能会传导到国内金融市场来。
“由于允许外资并购,部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如果碰到经营不善的状况,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跨境业务涉及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政府有很大差异,国别风险也不容忽视。
风险防控一体推进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预期也比较稳定,宏观政策的空间和工具储备充足。”陈雨露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的推进,以及金融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效,大大增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务院金融委的领导下做好两方面工作。”陈雨露说,一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和既有的政策框架做好自己的事,二是积极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为做到对外开放和风险防控一体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将继续支持上海率先实施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同时,将加快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健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审查机制。
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和基础之一,是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使之与金融开放的程度相匹配。“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审慎性标准,不断完善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方法,确保引入的机构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风控能力和充足的资本实力,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郭树清说。
深化改革“强基固本”
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外资参、控股证券公司17家;其中,新批准外资控股证券公司9家。
各项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正在加快落实。《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公开征求意见、美国惠誉评级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接下来金融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事,积极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股权管理,优化机构布局,健全市场体系,持续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子源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