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战士名叫王雪庆,家中贫苦,上不起学。参军后,努力学习文化,每天学习三个字,到1950年开始学习写日记。五次战役强渡临津江时,他的日记放在裤子口袋忘了拿出来,被江水浸湿了,部分字迹模糊了。他说:“心痛得我不行,那我也没有舍得扔。”他把这本宝贵的日记送给了魏巍。
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3月6日,下段行军有几个要求:1、防空好(时时要有防空观念,管制【止】灯火,保证不受飞机袭击);2、走好路(路线调查周密计划);3、团结爱兵好(体力思想互助,吃好饭、喝好水、烫好脚、睡好觉);4、军政纪律好(服从命令听指挥,遵守朝鲜人民风俗习惯);5、战术技术学得好(走路是课堂,休息是操场)。口号:1、不怕人分散,有一个人作一个人的工作;2、不怕时间少,有一分钟作一分钟的工作;3、不怕干部能力弱,就怕不做工作;4、工作要想搞好,检查最重要;5、自觉是基础。日记中还记了不少朝鲜语的中文发音。
魏巍收到的读者来信。魏平供图
魏巍的作品感染着一代代人。女儿魏平回忆,家里有一封聋哑女孩子的来信是这样写的:当我拿到了青年报第314期,一眼看到了您的通讯,我是怀着怎样的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来读完它呵!我说不出我是受到多大的教育和鼓舞……亲爱的魏巍同志,我现在已读到三年级了,明年暑假就要走上建设祖国的工作岗位……我向您保证,一定要好好学习,顽强地学习,攻破科学堡垒,掌握技术来完成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和最可爱的人对我的希望!
生命的最后时刻,魏巍念念不忘的仍是“最可爱的人”。久病在床的魏老说,“一想起这些长眠于异乡的烈士,我就激动,我就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50多年了,我已经没有眼泪可流,但我心里经常流泪。”
铁骨柔情,历经沙场的魏巍内心也有最柔软的角落。1948年,魏巍在战争的暇时写下了一封充满感情的家信。这封信,经历了战火和迁徙,保存了半个多世纪,这浓浓的思念,这诗人般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2002年,魏巍和女儿魏平。魏平供图
下花园,我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