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和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对“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要求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只会加深,不会削弱,开放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必须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跨境发展和国内经济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循环畅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开展物资资料生产活动需要具备两种资源,一是生产资料,二是使用生产资料的人,即劳动者,两种资源的结合就是生产方式。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式,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空间载体上来,这就构成了产业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城乡经济循环和国内外经济循环等具体的经济循环。
从理论层面看,新发展格局把各种具体的经济循环作为了一个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推动产业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和城乡经济循环的全球化展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让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更多在国内进行组合和搭配,构建更为强健、更为稳定和更为顺畅的产业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和城乡经济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跨出国界进行组合和搭配,反过来又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和改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本国产业间、区域间和城乡间的结合方式,实现对外开放反推对内开放、跨境发展反推内向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