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除了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也阻断了一些地区产业扶贫和后续扶贫产品的销售。如何让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动”,广东省梅州市松口镇大黄村找到了多渠道带货的新路径。
梅州盛产柚子,金秋正迎来丰收季节。走进大黄村,记者远远就听到了别具风格的客家山歌。79岁的村民廖胜华和71岁的老伴儿李圆妹手持自拍杆,边走边唱,正进行手机直播。镜头里,柚子树上缀满硕大的果实。
近年来,大黄村通过“电商+文旅”带货,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果篮子。“今天的柚子,可比我们当年的‘金贵’多了。”廖胜华感叹,“几十年前,自家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合作社,种出规模,做出产业,还变出花样,打出知名度。大柚子‘身价’提高了,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不打折扣完成“硬任务”,如何织牢保障网,巩固已有脱贫成果,阻断返贫致贫风险,考验耐心,更考验智慧。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地处山区,近年来通过发展养牛实现了脱贫增收。养牛收益高风险也高,五个月前的一个雨天,宁干乡东仪村养殖户赵进优遇上了事儿——散养的3头母牛不慎摔下山坠亡。但有了定点帮扶单位中国人寿免费提供的肉牛养殖保险,让他吃下“定心丸”,并获得1.5万元的理赔款。
“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耕地又少,全家生计就指望着这批牛卖个好价钱。要是没有‘牛保险’,我可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有了“牛保险”解决后顾之忧,赵进优对养牛致富充满信心。目前,他所养殖的21头肉牛已经全部参保,年收入预计达9万元。
乘势而上起航乡村振兴新征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兑现承诺,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总动员。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缓解相对贫困,探索长效机制。对标新要求,广大干群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不断探索机制,总结经验,为开启新征程源源不断的积蓄内驱动力。
常明昌(右二)正在讲解推广蘑菇种植实用技术。(受访者供图)
产业发展是乡村造血的源泉。
33年、40多个县区、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超300个、创造36亿元经济社会效益,这是“蘑菇专家”常明昌坚持科研工作的成绩单,也是无数贫困县依托蘑菇产业勤劳致富的进账单。
在山西省安泽县,昔日被用来烧火的树枝、玉米芯、秸杆,如今成了发家致富的财源。多年被贫困困扰的安泽,通过种植蘑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蜜糖——仅两年时间,就新增产值4000万元。
“我既做了扶贫,扶贫也成就了我。”常明昌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教授,他解释说,“以前做科研没底气,不知道做出来的成果是不是有用。通过扶贫,就能知道最该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做出的科研更踏实、更精准。”
就业创业是稳定增收的重点。
“一门手艺带活一个产业。”在广东梅州,热火实施的“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成为了当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200多人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逾百人,餐饮服务从业者人数超千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这个昔日的“煤炭村”,如今已成为家家户户出厨师的“厨师村”。
在厨师产业带动下,玉水村兴办厨师学校、发展“厨乡玉水特供”生态产品、推动厨乡旅游,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可持续的致富路。
在李国文牵线下,黔菜正安黄花远销上海消费大市场。(受访者供图)
消费带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如何让农产品变商品,让务农大户变企业家,一直是上海杨浦援黔干部、贵州省正安县副县长李国文的心头大事。
50多岁的邱兴亮,是黄花菜种植“能人”,但过去农产品只能在菜市场零售,最远只卖到重庆。在李国文的帮助下,邱兴亮成立公司,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打开了进入全国商超等渠道的钥匙,黄花菜远销上海。
截止目前,正安县黄花菜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龙头公司通过直接运营或保底收购的模式,用就近务工、土地流转等利益链接了500多户贫困户,带动了一方发展。
“这就是市场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实现了对口帮扶两地的共赢,鼓了当地贫困户的‘钱袋子’,丰富了上海市民的‘饭桌子’。”李国文说。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中国的脱贫攻坚也正从“输血式”扶贫更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已经进入倒数,相信在脱贫攻坚中,不断完善的、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贫困治理方案,在为中华民族复兴强国梦打开新篇章的同时,也将为全球减贫提供更多可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