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慧
三年前,辉县市张村乡大王庄村还是太行山下的一个贫困村。三年后,大王庄村成功脱贫摘帽,水电路厕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美丽村庄诗情画意,研学旅游红红火火,小红薯还变成大产业,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酸辣粉产地。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无数乡村如大王庄村般悄然嬗变。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
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回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年来的成效,我们发现,中原大地上,资金、技术、人才等纷纷进入农业农村,各地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农业大省河南正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出彩中原奋力迈进。
产业发展好又快结构调整成效显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没有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和基石,乡村振兴难以持续。”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
对河南来说,产业发展第一位就是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围绕总书记“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指示要求,我省坚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今年,我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750.75亿斤,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总产量750.63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28%以上。当前,7600多万亩秋粮基本收获完毕,丰收的喜悦充盈在农民的笑脸上。
不但要种足粮,还要种好粮、用好粮。近年来,河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在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四优”的基础上,我省把优质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纳入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如今,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蔬菜种植面积,生猪存栏量,食用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持续提升,农产品供给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生动局面。
绿色食品业快速发展。我省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食品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三成以上。以五大产业为重点,我省开展企业提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2017年启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我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增加到6个,批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0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3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各产业园依托当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进行“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全链条开发,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乡村建设补短板人居环境大改善
禹州市把昔日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荒芜宅基地变成了树园、游园、果园、菜园(花园),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农民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光山县在常态化保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
孟州市通过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自建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粪污集中收集处理等探索出改厕治污一体实施的模式;
……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第一场“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第二年,我省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等重点工作。2019年1月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电视电话会议,为环境整治工作明责加压、再动员再部署。各地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全面铺开。一组数据展示了我省乡村面貌的大变化——
陈年垃圾彻底清理,85%以上的县市建成了城乡一体化保洁体系,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污水治理成效初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7%,较2017年年底提升了10个百分点;
厕所革命强力推进,2018年以来共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37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
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整治荒芜宅基地近1.6万亩,40522个行政村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有照明。与此同时,“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和“美丽小镇”创建蓬勃开展。2018年以来,我省共创建3388个“四美乡村”、94.6万个“五美庭院”、224个“美丽小镇”。
改革激活新动能农民增收得实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关键一招”。
长期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着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很多村庄都是“无钱办事”的空壳村;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集体资产由于产权归属不清、集体组织缺位、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处于“沉睡”状态。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良药’。”省农业农村厅集体经济指导处处长荣姣凤表示,我省去年5月获批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目前,全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此项改革包括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等重要环节。
荣姣凤介绍,2019年年底,我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目前,全省完成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的村(居)达99.7%,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建立。4218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效应初现,示范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去年,全省有集体经营收益村占比47.3%,其中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的村占49.2%,集体成员累计分红超过22.8亿元。
通过改革,越来越多的集体资产从沉睡中醒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
这个国庆长假,前来台前县夹河乡姜庄黄河古村落的游客络绎不绝。因为十岁九涝,姜庄村村民陆续搬迁,老村大量夯土房子闲置。村里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黄河古村落民宿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村民以合作社形式,参与村集体资产入股分红。姜庄从一个老旧荒芜村变成网红打卡地。
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加快了城乡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大批外出务工人员从“走出去”到“雁归来”。我省抓住机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累计培育各类新型高素质农民约90万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典型代表。
这三年,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劲头。可以期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未来,农村会让城里人更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