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中国梦·黄河情】不“甘”贫瘠 甘肃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3)

【中国梦·黄河情】不“甘”贫瘠 甘肃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3)
2020-09-23 09:55:56 中国网

平头沟村通过发展窑洞养牛,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相得益彰、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是集古村落保护、窑洞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平头沟村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要求,继续抓好窑洞养牛经验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努力把窑洞牛打造成生态牛、文旅牛、特色牛,打造成脱贫牛、致富牛、品牌牛,打造成甘肃平凉红牛的一张亮丽名片,带领村民们走向小康致富路。

“不让泥沙入黄河”

六十载辛勤播绿换得青山守护生态家园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这是陇中苦瘠的真实写照。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丘陵沟壑纵横镶嵌,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车道岭林场始建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上植被稀少,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都是难得的景象,更加没有现在的梯田,干旱少雨,光山秃岭,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中国梦·黄河情】不“甘”贫瘠 甘肃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

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接受记者采访

“曾经我们这里艰苦啊,苦了几代人。”甘肃定西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如是说。

直到后来响应号召,大力造林,重视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环境开始慢慢得到改善。从2000年开始,水土流失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态效益逐步提高。

建场前,车道岭林场干旱少雨,光山秃岭,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建场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场职工发扬定西的“三苦”精神,采取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横亘于榆安两县区的车道岭上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林场也先后多次获得“省绿化先进单位”、“省植树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中国梦·黄河情】不“甘”贫瘠 甘肃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

车道岭林场航拍图

在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林场已是满目绿意,天然植物约42科92属200余种。林场总经营面积13050亩,全部为林业用地面积,森林覆盖率92.75%。林场的苗圃现有各类育苗地208亩,留床苗木80万株,云杉、侧柏、油松、刺槐、五角枫、河北杨、香花槐生机盎然。

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62岁的古玉忠是巉口镇官新村村民,年轻时就曾参与车道岭林场的建设,他亲眼目睹了车道岭林场建设前后,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变。“以前我们种土豆,收成好的年头,一亩地也只能挖三四百斤。林场建起来后,降雨多了,地里有墒了,收成自然好了。去年我种了5亩土豆,亩产达到了2000斤左右,收入比以前翻了四五倍。”古玉忠说。

车道岭从几十年前的黄土飞扬满目疮痍到今日的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实现了生态蜕变、人文蜕变。

望着如今的青山茂林,陈正斌又有了新的打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要有效利用好这些森林资源。未来,我们计划与旅游开发公司合作,把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车道岭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一代代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万亩林海。这片林海来之不易,林场人的精神一直在传承,绿色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

黄河从甘肃流过,把万里江山穿越,把五千年华夏历史深深串联。兰州黄河两岸笑语不断,黄河风情线走在生态治理前列;传统村落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推动绿色发展崛起;车道岭林场由荒芜山头逐渐披上绿意,变成带来生态红利的绿色屏障。甘肃正唱响陇原大地的铿锵之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精彩乐章,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