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稳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2009—2019年,全国共完成造林7039.0万公顷,成为全球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20年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率先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
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开展部门、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行动,形成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2019年全国查处涉及野生动物案件8189起,没收野生动物数量11.7万只,涉案野生动物总数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开展“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2017—2019年,累计发现34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开矿、采砂、在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建设旅游设施和水电站等574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986个。
在推动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同时,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已加入的生态环境相关国际公约,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实施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三、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在2016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获得COP15主办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COP15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明确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并给予厚望,将COP15视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关键历史性节点。
作为COP15东道国,中国高度重视会议筹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国际场合,多次提及并推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对COP15的支持。虽然受疫情影响,COP15会期有所延迟,但中国始终严格对照《东道国协议》,认真落实职责、履行义务,不断完善会场设备设施、会务服务和各项保障措施,积极参与全球关于“框架”的磋商进程,认真筹划大会高级别会议,争取举办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