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果洛洲9月21日讯(记者秦金月孙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因其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闻名遐迩。延绵不绝的巍峨山脉中,分布着6个乡、2个镇、35个行政村和97个牧业合作社。这里有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维护民族大团结,一直是玛沁县委县政府思考的问题。
“1+10+N”基层党建模式是这座县城的创新之举。2020年4月刚刚退出贫困县序列的玛沁,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为涉藏州县探索现代化治理体系、维护民族团结提供了新样板。
近日,“民族团结党旗红”网络主题活动媒体一行来到玛沁县,实地探访这里的“十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1+10+N”延伸治理触角国旗红遍玛沁草原
何谓“1+10+N”?“1”是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10”是党建工作制度化、大众化、地域化、通俗化、生产化、生活化、精准化、具体化、时代化、实效化的10项具体措施;“N”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使得党建成为解决基层问题的“万能钥匙”。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党委要高度重视涉藏工作,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同西藏自治区的协调配合。
这些地区的基层党组织要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
就在9月14日至15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到果洛藏族自治州调研。他强调,学习贯彻好“七次会”精神,是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前提。汪洋强调,党中央围绕推进西藏和涉藏州县长治久安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务,这些工作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久久为功必须日日做功,才能水到渠成。
在这方面,玛沁县从未停歇。
首先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据了解,玛沁县通过县委理论中心组、专题辅导讲座、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基层治理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回避、不含糊、敢交锋。
玛沁县县委认识到,“抓基层就要抓支部,强基层就要强支部”,应当把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牧区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可以在“十化”党建中找到答案。
具体到基层社会治理,玛沁县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共治机制。
县域外,玛沁县与毗邻7个县的12个乡镇17个村建立了联合党组织,形成了资源共享、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凝聚起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农牧民居住极为分散的玛沁县没有出现过病例,这离不开联合党支部的有效工作。17个联合党支部开展跨县交界联防联控联合作业,实现了“插一面旗帜,守一方阵地”的工作目标,使得党的阵地遍布玛沁草原。
玛沁县县委副书记洪军向记者介绍,这里的牧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地悬挂一面国旗,自觉向党中央靠拢已经成为玛沁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
在青海省玛沁县,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国旗。(摄影:孙磊)
县域内,玛沁县探索推行党员干部进网格制度。把村子根据治理情况分为若干网格,同时将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按属地调配至网格,担任基层社会治理指导员和网格长,充分发挥党员在调解矛盾纠纷中的优势和作用,有效筑起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使每个网格都有党员,每名党员都在参与治理,推动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指导帮带、联系协调、示范引领。
此外,玛沁县还不断完善村(社区)居民议事会和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在全县35个行政村逐村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环境保护、互帮互助、卫生评估、治安联防、教育督导、精神文化、保障联络、联系协调、效率督导11个专项工作组,结合群众专长意愿将其编入其中,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卫生整治、调处矛盾等村级事务。
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的工作人员介绍专项工作组的情况。(摄影:孙磊)
此举增强了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成为基层党建最坚实、最可靠、最广泛的力量源泉,牧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记者了解到,通过“十化”党建,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自发自觉参与村级事务,各机关党支部带动村党支部同建设、共提高,乡镇的工作量减轻了40%左右。
以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的饲草种植基地为例,2016年至2019年,饲草基地依靠治理黑土滩、种草,实现经济收入230余万元,累计分红45.74万元。这个基地正是“十化”党建政策的受益产业之一。
格多村的党支部书记多布旦告诉记者,“单是饲草种植基地就涉及到多个小组。生产发展组为建设出谋划策、联系协调组确保各组分工明确、效率督导组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以前是干部做、群众看,现在群众是争着做、比着干。”
格多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旦接受记者采访。(摄影: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