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贵州多山,到处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虽对工农业生产不利,但却保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黔东南州尚未摘帽的贫困县榕江为例,这里的定威水族乡、月亮山计划乡、三江乡属于全省20个“极贫乡镇”,贫困发生率曾达到39.96%,但这个县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9个。得益于多样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榕江人文旅游资源占旅游资源总量的83.8%,蕴含着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巨大潜力。
苗族青年刘洋的创业故事见证了脱贫攻坚中非遗文化的力量。他9岁时离开榕江,又在艺术工作中重新接近自己民族的文化。2012年,他参与发起了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志愿者组织。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榕江县政府邀请能人返乡创业,刘洋和姐姐回到家乡。
“多彩”是黔东南文化的关键词,但文化的多彩并没有带来产业的优势。刘洋认为,要打破文化和产业的脱节,决胜脱贫攻坚,就必须发挥出“人”和“产业”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最先关注到的是“人”。在村寨的贫困人口中,女性劳动力弱,缺乏固定收入,但不论是印染还是刺绣,她们都是天然的手艺人。
顺着这群人,又找到了“产业”。蓝染是榕江的世界级非遗,刘洋在田野调查时发现,榕江很多手艺的源头都是板蓝根,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服装有不同的花样、款式,但是染布的基础用料往往是板蓝根。它不仅适合棉麻印染,更有清热解毒之效。因此,村民至今仍把这种材料印染的衣物作为治疗皮肤病的不二选择。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着“蓝染”完整活态产业链和生活方式之地。
“一个地方如果单一发展旅游业,很可能会失去产业活力,要避免这样,就必须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榕江县委书记马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