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2)

【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2)
2020-09-04 17:33:13 光明网

例如,合理的自媒体舆论监督可以提升地方政府公开透明度,不至于疫情扩散后被动应对;又如,各自为政的封路断路,可能抑制社会自救和志愿帮扶;还如,社会专业力量有序参与捐赠物资物流,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民间力量拓展海外渠道筹集物资所彰显的效率,等等。如何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作为根本制度显著优势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目标决定结构,结构紧随目标,这是战略管理的基本观点。美好社会建设在根本上要优化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制度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共同组成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带来不同社会成员角色的权力分布差异,进而决定了特定群体的需求、心态、行为和所面临的风险。在常态下,社会结构渐进持续地发挥作用。作为突发事件的重大疫情会放大社会结构的利弊,提高了一些群体的风险脆弱性。于是收入的高低、职业的不同、家庭的组成、居住的社区、城乡的差异,这些都可能影响人们在疫情面前暴露的风险及其实际危害。如果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和基础设施投入无法有针对性地匹配这些结构性因素,单纯依靠疫情发生后的运动式补充,其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一些地方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居民社区的疫情堪忧,农村疫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究其原因有技术性层面的,更有政策性的。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餐饮、出租车、娱乐等服务行业群体的经济效益受疫情直接冲击,具有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地方政府需要提前研判风险并采取精细化帮扶措施。

在社会学看来,无数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组成了结构,结构又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反过来塑造人的特定行为。我们在疫情防控中看到一些无奈的现象:有对疫情盲目乐观的,也有过度恐慌的;有前期疏于防范的,也有后期过度反应的;不同社交媒体群所表现出来的心态也完全不同……这些行为都呈现一定的群体和规律性,其背后可能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差异,也可能是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不同,还可能是社会矛盾的宣泄。理性看待和有效引导微观个体的行为,需要从宏观结构入手,并辅之以智慧城市等科技支撑。

目标决定结构,结构塑造行为,这是社会建设的学理逻辑,也是决策的理论依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构建国家能力和社会建设“双强”的格局,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期待以此次危机为契机,真正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建设,将我国社会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变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具体效能。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部教授胡颖廉)

(动图:杨彬)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综述:中摩携手抗击疫情

    2020-08-06 10:16:01 摩洛哥

    特朗普说新西兰疫情可怕遭回击:美国疫情我们不能比

    2020-08-20 11:09:06 特朗普说新西兰疫情可怕遭回击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美企破产潮

    2020-08-31 19:26:48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美企破产潮

    北京,0×7!此次疫情出院超百例

    2020-07-13 08:38:06 北京连续7天0新增

    特稿 | 疫情之下 勤学不辍

    2020-08-10 21:31:14 疫情之下

    韩国忧疫情重回“上升轨道”

    2020-07-04 09:46:01 病例

    疫情下的悉尼

    2020-03-31 10:00:02 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