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1日讯(记者臧梦雅邓浩王蒙)“中国的改革也好,创新也好,发展也好,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起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示范作用。”8月3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总结座谈会上表示。
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作主旨演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摄
经济特区发挥了什么作用
结合自身经历,迟福林回顾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三个历史性转变——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到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从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重要推动者。
在我国对外开放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过程当中,经济特区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迟福林用六个字来归纳:一是“窗口”作用,二是“试验”作用,三是“示范”作用。
“这两年我到日本,有的专家问我,说请你猜一猜,我们最愿意去中国什么地方?我说上海、北京。他说:深圳。这是一个最新的开放城市、创新城市,创新已经成为了深圳的一个代表词。”迟福林说。
制度型开放下,经济特区继续先行先试
当前,我国进入发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正从商品要素开放向规则、标准、管理、规制的制度型开放转变。
迟福林指出,高水平开放就是适应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发展需求,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这就要求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开放转型,由此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要在世界大格局形势下立足自身、着眼长远,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在这样一个开放过程当中,经济特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仍然发挥着开拓者的作用,仍然发挥着敢闯敢试敢干、敢为人先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