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习近平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更让正定实现了“利城富乡”。
“山西省一位县委书记到正定参观,临行前感慨地说:‘这里,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
这是1985年第1期《中国青年》上一篇通讯里的一段描写,报道的正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领导下“高产穷县”的新面貌。
那个时候,习近平刚过而立之年。
两年多前,习近平放弃了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正定,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刚来的时候,正定头戴粮食高产县的帽子,却连温饱都没解决。
“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偷着到外县换红薯干吃。这些事,你了解不?”上任没多久,从三角村调研回来的习近平这样向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的程宝怀发问。
“我了解。”程宝怀回答。
习近平点点头,继续分析:“我觉得正定当前的现状是,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交的粮食越多,群众收入越低,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
“我们应该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减少一部分征购。”习近平郑重地说。
不久之后,好消息传来,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
谦逊随和的习近平,在改革问题上始终果断干脆、态度坚决。
“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这是习近平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是他自己的真实青春写照。
“习副市长敢负责有担当!”
“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他拨出的这30万,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时任厦门博物馆馆长、负责八卦楼修复工作的龚洁多年后回忆起和习近平的那次对话,仍难掩激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