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关于饥饿的记忆已经远去。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饱饭已不是问题;而对于大国当家人来说,每天14亿张嘴要吃饭,“米袋子”装得够不够、好不好、价格稳不稳,这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是有很强忧患意识的。他曾深刻指出:“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
2020年6月10日,在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马会村,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特殊之年的“不误农时”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促使粮食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回顾上半年的粮食生产,我国春耕农业生产遭遇堵点,农民难下田、农资运输难,粮食流通、加工等环节也受到影响,有的地方一度出现恐慌性囤购米面现象;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引发人们担忧,而沙漠蝗肆虐更为粮食生产带来危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五家机构近日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一项初步评估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数在2020年新增8300万至1.32亿。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饭碗能否端得牢?对于这个问题,熟悉农业生产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远、抓得早。
2月25日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每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是3月中下旬召开。而今年的这场会议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时间,并且一直开到了县级单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重要指示,在以前也是很少见的,传递出特殊之年以特殊举措重农抓粮的信号。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不误农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突出强调的四个字。
看似寻常,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受疫情影响,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推后了,追一追、补一补能赶得上,但农业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总书记一语中的,各地各部门全力落实。
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示:“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2020年6月14日,农民在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黄河岸边的万亩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内移栽水稻秧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黄政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