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2020-07-23 09:18:44 新华社

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眼下夏粮已实现十七连丰,早稻有望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秋粮正是田间管理关键期。对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总书记非常牵挂。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又是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粮食生产,体现了“大国粮仓”在他心里不一般的位置。他曾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矢志奋斗的质朴心愿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饥荒,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字字千钧地指出:“这些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

看似平凡的一把麦子一碗米、一个玉米穗,在他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在学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今年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也是感慨万分。他说: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从那时起,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便成为青年习近平矢志奋斗的质朴心愿。

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决胜战“疫”,习近平这样排兵布阵

    2020-02-27 19:55:26 习近平

    习近平的黄河情

    2020-06-10 15:52:09 习近平

    习近平的战疫时刻

    2020-02-29 19:57:06 习近平

    习近平要求科研战“疫”这样打!

    2020-03-03 08:37:34 习近平

    习近平的“大山情”

    2020-04-21 13:37:37 习近平

    习近平的武汉“情”

    2020-04-07 20:13:14 习近平的武汉“情”

    习近平这样论述党的领导

    2020-07-17 08:59:22 习近平

    习近平这个讲话为何“十分重要”

    2020-06-03 21:27:54 习近平

    习近平的战“疫”日历

    2020-04-05 18:08:22 习近平的战“疫”日历

    习近平点赞勉励“90后”

    2020-03-17 11:07:52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