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提额扩容”的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离岛旅客每年每人免税购物额度由3万元提高至10万元、不限次,免税商品种类由38种扩大至45种,增加了电子消费产品等7类消费者青睐的热门商品;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以额度管理为主,大幅减少单次购买数量限制的商品种类,仅限定化妆品、手机和酒类商品的单次购买数量……这些利好政策让消费者直呼“买得过瘾”的同时,也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免税业上。
日渐升温的免税经济在吸引消费者“买买买”的同时,还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我国免税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如何能“更上层楼”?
顾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新华社发
1.价格取胜 免税业成为“香饽饽”
【案例】
“上月底,无意中在日上免税店北京的微信小程序看到很多满减折扣,太划算了。就拿我看中的一款修护精华霜来说吧,50ml装正常是4250元一瓶,免税价格是3099元一瓶,当时满减折扣满3件还可以享受5.3折,我马上就和小姐妹一起拼单‘剁手’了。”在北京生活的李宣告诉记者,此前她凭借去年出境机票信息获得了购买资格,尽管现在因为疫情没办法出境,但她经常通过手机查看免税店的折扣信息。“价格真的合适,就是额度受限,不然的话能买更多。”李宣笑着说。
价格给力、产品靠谱,这是消费者对免税购物的普遍印象。为何免税行业具备这种优势?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党委书记樊勇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免税行业中的“免税”是指免除商品所含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因为商品免税后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免税行业被很多消费者关注,成为各国拉动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