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布,再远也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再苦也是滋养世代拉郊人的牧场。
为了守护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牧场,循着祖辈的足迹,1995年,时任拉郊乡乡长古桑旦增动员米久扎西和同村的另外3位村民赶着62头牲畜,翻过海拔4500多米的切公拉山和4800米的冷母公拉山,来到杰罗布(白玉地区)附近的马家塘定居。从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嵌进了拉郊人的心里,印在了拉郊人的生命里。
杰罗布常年气候潮湿、高寒缺氧,遇到大雪封山就处于与外界完全失联的状态,在这里放牧守边,所需的给养都得靠人背畜驮。在这里放牧守边,就意味着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和孤独,也意味着要面对现实环境带来的各种考验。
当平凡的生活与守土固边连在一起,祖国的神圣就嵌入到了每一名拉郊人的平凡生活中,而平凡生活中每一个积极、自觉的举动,都是中华民族边民爱国爱家心灵原色的具体展现。
1998年冬,大雪没日没夜的下,拉郊到杰罗布的两座大山被2米多厚的积雪覆盖,守边的4位村民和70多头牦牛断了粮草,如果粮草不能及时送到杰罗布,他们就只能饿死、困死在杰罗布。
“我去送,绝不能让他们饿死在那里。”天一亮,年仅22岁的边巴次仁就赶着十几头牦牛消失在了漫天风雪中,牦牛的背上,是数量不多的糌粑、大米和饲草。
山里寒风呼啸,温度很低,脚刚踏下去,雪就漫过了膝盖,急促的雪片拍打在边巴次仁的额间面庞,化为水,在领口凝结为冰。要前进,就只能一步一步向前挪。饿了就吃点随身携带的糌粑,渴了就抓把雪塞进嘴里,累了就用塑料布裹住自己在雪地里打个盹。
一天一夜的艰辛跋涉,“雪人”边巴次仁出现在了米久扎西和其他3位村民被困的牧场。守边的村民和牦牛从死亡线上回来了,边巴次仁却在返回拉郊的途中不幸遇上雪崩,长眠在了大山之下。
从此,对这片牧场,除了肩上的责任,拉郊人多了一份源自心底的不舍和行动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