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归零”经历,源于他出名的细致严谨。作为主任设计师,他本来只需把控方向即可,但他始终与队员们奋战在实验室里。有一次,由于有队员考虑不够周全,导致软件设计存在问题。陈燕光没有责备年轻人,只是默默地连续几个晚上和团队一起在阴冷的厂房里蹲守试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句一句技术指导,一点一点攻破难关。眼睛熬红了,问题也终于解决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会在实验室搭建模拟电路,一遍又一遍地测试产品,提前发现产品的风险点并进行改进,确保从自己手里出去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隐患。
陈燕光的同事是这么形容他的:“他是我在技术上合作最顺畅的人,他写的任务书特别清楚,我基本不用再问,可以直接干活。”
看似“拼命三郎”一样的“钢铁战士”,其实陈燕光身体一直不太好,食道常年溃疡,经常发低烧,但只要一开始工作,他往往全然忘记这些。他说:“调试好产品,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星空是人类心之所向
的地方,火箭是实现梦想的天梯。
如果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会做什么?
2012年6月4日,陈燕光最后一次来到办公室。他平静地告诉大家:自己被确诊为脑瘤,要离开一段时间,项目进度关系后续发射任务,千万不能拖,但一定不能因为进度影响了质量……
住院治疗一个多星期后,陈燕光经常出现幻觉,总是告诉妻子6月中旬有任务要去基地,上次都是别人替他去的,这次可不能再耽误了,手头的工作要给年轻人分配一下……
2012年7月7日,陈燕光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沉沉地睡去了,也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安心地休息。
2013年5月2日,长征三号乙遥25火箭发射圆满成功,陈燕光和同事负责的“火箭总体网与动力测控系统”技术成功得到验证,填补了国内地面远控领域的一项空白。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已顺利完成,当我们再次回忆起这位“老航天”的人生,生命最后时刻的两条短信更加令人动容。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伟大”之中,总有陈燕光这样“平凡”的执守,在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骄傲之中,凝聚着无数和陈燕光一样的航天人的青春和热血。
这热血的另一个名字,叫中国的航天精神。
记者:张瑞玲李晴(实习)
设计:陈孔鸿(实习)
通讯员:王伟童
易苑宣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