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红:此次疫情必将成为深刻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流行病灾难,人们除了悲伤和反思,能否从中寻觅到“重启生活”的新智慧?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加可持续?人类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对于旧的认识体系是否过于自满?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面对抗击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生活这样的问题,我们恐怕需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
法拉:当然,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上,此次疫情带来的具有悲剧色彩且又具有普遍性的体验,注定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都将进一步思考“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本末主次”“地球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可怕的这几个月里,人们重新寻获了蒙尘多年的价值观。涌现在我脑海的,是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价值观,健康、生活和工作等基本权利;涌现在我脑海的,是国家卫生系统、紧急服务、援助、重建等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孙彦红:疫情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对经济部门和社会群体的冲击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国际劳工组织4月初曾预估,全球将有超过10亿人因疫情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风险,其中大多数是就业于餐饮、酒店、休闲、小零售店等服务行业且收入不高的人口。这必然加剧各国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而加剧社会不稳定。虽然目前多数国家政府都出台了纾困措施,挽救破产企业,为暂时失去工作的民众提供临时补贴,但是考虑到疫情将如何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各国政府财力差异甚大,这些措施恐怕难以有效遏制贫富分化加剧的态势。如何切实缓解经济不平等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将是后疫情时代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必须严肃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