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藏粮于技,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再提高不是问题

藏粮于技,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再提高不是问题
2020-05-29 11:35:46 科技日报

5月蓝天下,鲁北的小麦快熟了。

它们绿中泛着微黄,向参观者展示出一幅丰收的图景。在位于山东齐河的“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项目示范区小麦观摩会现场,来自国家、省市农业战线的60多位专家正在对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增效技术模式进行检阅。

从2017年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省内外47个科研单位与新型农业主体组建起了创新团队,他们协同作战,各展所长,承担起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山东二期、三期项目(以下简称粮丰山东项目)。

面对“大考”,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粮丰山东项目三期首席专家刘开昌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藏粮于技”的真正内涵。

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围绕提高小麦—玉米周年光温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并集成构建技术模式,强化新型农业主体的生产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着山东小麦—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丰产提质增效。

接近15%的粮食增幅,专家们做到了

山东是全国13个重点粮食生产省份之一,也是国家“粮丰工程”实施的重点省份。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粮丰山东项目已经建立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和鲁东4套区域性小麦—玉米两熟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累计示范推广3824.4万亩,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增产5.4%—14.7%。

这次疫情,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注。“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这句话,专家们没少下功夫。

“通过使用田间智慧管理平台,可以监测作物长势及养分水分情况,实时监控天气,并做出预警,还可以进行农机作业监管,非常高效。”负责示范区核心试验区任务的齐力新农服公司负责人李朝刚告诉记者,通过应用一系列新技术,示范区平均小麦亩产55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生产效率提升20%左右。

上季作物收获、秸秆还田和深耕后,通过二次镇压施肥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驱动耙碎土整平和耕层肥料匀施、镇压辊播种前苗床镇压、宽幅播种、播种后镇压轮二次镇压等复式作业,达到土壤保墒与小麦苗齐苗壮的目的。该技术在项目区累计推广应用180多万亩,增产5%—15%,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左右。

向科技求粮,专家们做到了。去年山东德州义渡口乡采用该技术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济麦44”亩产达到602.8公斤,比对照田增产6.43%。

将新技术种到示范田里,粮食增产了

“有人担心减少化肥和农药会不会降低产量,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粮丰山东项目二期首席专家王法宏向记者介绍,“减少化肥,我们可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农药,我们可采用健康栽培模式和药剂拌种。这其中,健康栽培,小麦扩大行距,改善通风条件,可减轻田间湿度,降低发病率;推广药剂拌种技术,可以压低病原微生物的发病基数,这样病就明显地减轻。”

小麦耕层优化二次镇压高效技术、秸秆还田提升地力关键技术……将一系列新成果、新技术种到示范田里,为眼前的这片麦田创造了无限可能。可以说,现代科技为山东的粮食生产注入“硬核生产力”。

每年的10月初是玉米收获的关键时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正是增加玉米千粒重的关键时候。专家们说,收获玉米和种植小麦要做好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光热资源。

王法宏表示,我们山东夏玉米最高亩产1400公斤,小麦最高亩产840公斤,玉米产量比小麦高得多,所以下一步要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把更多的光热资源让给玉米,这样就实现了小麦玉米全年增产。

新技术加持,让王法宏对下一步的粮食生产充满了信心:“如果以提高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为目标的集成技术全部推开的话,再加上培肥地力、提高播种质量等其他配套技术,我相信山东小麦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再提高30%左右,没有任何问题!”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