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顾芝红去年将部分生产车间从浙江诸暨迁至这里,开设了4家社区工厂。积极出口转内销、电商直播卖货……她与其他社区工厂“抱团”危中寻机,变中求生。
缝纫机扎过轻薄的布料,织机发出嗡嗡的响声。女工灵巧的手指翻飞,一双双袜子逐渐成形,销往全国各地。复工一个月来,顾芝红的工厂销售额已达150多万元。
“虽然疫情影响了部分生意,但对未来,我充满信心。”顾芝红操着一口浓郁的浙江口音,脆生生地说。
2月5日,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车间生产制氧机。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生产一线,机器声响;田野之间,犁铧不歇。中国人民在砥砺奋进中放飞春天的希望。
“我也没想到现在会这么忙。”安徽太和县旧县镇大张村的扶贫车间里,安徽宇杰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文展说,虽然开工迟了些,但订单要忙到两个月后了。
这次疫情期间,当地政府除了给他们防控技术指导,还减免了3个月的房租。“国家和人民共克时艰,我们怎能不有所作为?”
谷雨时节,正是春种春播春管的关键时期。
“出门请戴口罩,不要串门聚餐……”伴着村委会大喇叭的广播声,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三合村种植大户刘汉波一早又穿着长筒雨胶鞋走进了田里,每走一小段,便蹲下来捋一捋稻苗,看看长势。“秧苗扎进田里,今年的收成就有底了,就像我自己,脚踩在泥里,心里才踏实。”
4月24日,工人在唐山市滦南县一家医用口罩企业的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从口罩、呼吸机到防护服,从“一个人的生产线”到全产业链的迅速整合……“中国制造”全面动员,为全球抗疫贡献了硬核的中国力量。
位于深圳宝龙工业园的比亚迪生产车间有点特别:三个月前这里还是智能手机的制造基地。如今,这里开足马力生产的却是全球“刚需品”——口罩。
在口罩最紧缺的时刻,比亚迪做了一个“硬核”决定:买不到口罩生产设备,就自己造!
比亚迪总裁办主任李巍每天都在车间协调处理生产事务,口罩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从2月17日第一只口罩下线至今,她见证了比亚迪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厂商之一,日产口罩接近2000万只。
毅然结束春节休假、每天两班倒工作、机器24小时昼夜不停……生产线上,无数工人在拼。在任务最紧张的时候,中级钳工孙海超一度连续工作了40多天。他负责设备调试的一条口罩生产线,在3月12日创造了单线日产能的最高纪录——8万余只。
“‘世界超市’准备好了!”面对境外汹涌的疫情,靠吃“市场饭”长大的义乌人沉着应对,千方百计接住订单、稳住客源。
“将滞后的工期抢回来!”海南百万吨乙烯项目、武汉市132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一批国家重点科技专项、超级民生工程、外资标杆项目重现往日繁忙景象。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接你!”休过“最长春假”的湖北逾千万农民工正陆续踏上复工路,多地开行专车、专列,甚至包机,帮助农民工返岗、企业复产。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物流通八方、云招聘开起来、助农直播场场火爆……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场被疫情拷问的全球化危机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充满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伟大生活。
“解封”半月后,烟火气的武汉回来了。
上午9点,过早的人们迫不及待地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是最温暖的光景。
午后1点,小吃档口前,顾客手里多到拿不下的美食,是快乐回来的证明。
晚上7点,华灯初上的汉街已坐满等着打包晚餐的人,是久违了的寻常光景。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磅礴伟力!(执笔记者:廖君、屈婷、侯文坤,参与记者:薛天、陈宇轩、姜刚、张辛欣、董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