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畅通经济循环 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畅通经济循环 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
2020-04-26 10:43:25 经济日报

今年1月份以来,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受疫情影响较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让中小企业能够继续为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社会稳定等提供保障。

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

疫情发生后,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不仅能够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还能帮助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激烈。疫情笼罩之下,一些中小企业长时间停产半停产,收入来源剧减,还需负担税费、房租、社保、工资等各项刚性支出,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为我们支持和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指南。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做好服务。浙江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企业家代表中原则上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50%;重庆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企业及其职工,按规定给予应缴医保费3个月50%的援企稳岗返还。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减税降费共计4027亿元,其中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增加减税降费额1589亿元。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普惠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企业轻装上阵,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运转。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畅通经济循环 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

人民币(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魏京婷/摄)

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复工复产

由于抵押物少、抵押物估值难、企业信用数据缺乏等原因,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受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扰,资金实力不足。这次疫情突发,许多中小企业更是措手不及,现金流紧张,面临生死考验。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出各类举措,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加大企业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企业贷款利息,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资金支持。

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3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用于保供的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新增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整体市场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下行。4月7日,国务院金融委第二十五次会议明确强调,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仅是中央层面,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济南市出台措施鼓励各银行机构采取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目前,一系列金融举措正形成政策合力,让企业有了咬牙撑过难关的信心。截至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84%。对中小企业而言,还要着力提升自身信息透明度,充分展示产品、技术等信息,增加自身信用度,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消费强刺激畅通经济循环

经济发展需要考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如果只有供给而没有需求,经济同样会陷入停滞。唯有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经济循环才能畅通。

数据显示,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8%,降幅较1至2月收窄4.7个百分点。消费没有快速恢复,增加流动性和减税等措施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因为企业如果没有订单就不会开工,因而也不需要流动性,减税便失去了意义。

消费反弹幅度不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尚未完全复商复市,线下接触性的行业仍然低迷,如餐饮消费同比下降46.8%,降幅较1至2月扩大了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居民收入同比负增长,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受到削弱。

搞清了消费下降的原因,就要对症下药。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提振民众的消费热情,在防疫和经济复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在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坚持精准施策,分区分级推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要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尽快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形成市场供需良性互动。

为了活跃消费市场,激发消费潜力,截至4月9日,已有7个省20多个地市组织发放了多种形式的消费券。例如,杭州发放的消费券已核销2.2亿元,带动消费23.7亿元,乘数效应达10.7倍。相形之下,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在财力上可能面临困难。为此,中央层面可考虑采取措施,加大今年的财政预算,拨付资金补贴低收入人群的消费。

疫情的冲击是短暂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只要市场主体有序复苏,我们就一定能够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