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做好民生工作,能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从而更好释放国内市场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由惠民生到促增长,由保基本到促改革。民生改善,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开启社会活力的钥匙;不仅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需求的力举,更是个体梦、家国梦竞相绽放的托手。
就业优先,激发创造活力
“我在线上投简历,目前已经收到单位的回复了。”武汉大学应届毕业生李灿兴奋地说。在浙江绍兴,湖北籍工作者郝云飞激动地说:“复工时,专车免费把我们接回来,上班的感觉真好。”
就业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年1至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同比下降。党中央、国务院把“保就业”放在“六保”之首,要求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保就业,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
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促进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拓宽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就业市场发生积极变化,各地企业开工率和复岗率稳步提升。数据显示,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6%和89.9%的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加上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发力,就业市场有条件保持稳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强调。
政策优惠,挖掘增长潜力
“疫情发生后,公司经营受到一定影响,现金流压力陡增。我们这里全员上社保,这次社保费减免政策,让我们轻松不少。”河北张家口一家创业企业负责人王献立告诉记者,国家出台社保减免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克服困难,积极行动,围绕保民生扩内需的各个方面,打出政策措施组合拳。
加快弥补民生短板,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通过阶段性加大价格临时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0亿元,已超过去年的实际执行数。
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推动惠民生扩内需。住建部近日表示,2020年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重点完善老旧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并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改造资金的机制,以“微改造”激活“大市场”。
全面落实“免减缓”优惠政策,助力援企稳岗减压。2月20日,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推动实施社保助企“免减缓”行动,截至3月底,所有省份均出台了减免办法,两个月共减免真金白银2329亿元。减免政策的落实,对支持企业稳定、扩大就业、尽快复工复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保障优化,增添发展助力
找准民生难点堵点,努力把一个个民生“痛点”变成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这既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
克服困难巩固脱贫成果。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要充分考虑疫情冲击,将受影响的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制度谋划长期发展。“从中长期来看,保增长与惠民生的结合,一定要深入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层面,才能可持续造福人民。”华夏新供给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表示。
优化分配开辟增长空间。近年来,城乡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为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此次中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将给扩内需带来更大空间。”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说。
完善社保解除后顾之忧。业内人士指出,影响需求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收入还有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只有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才能让广大居民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从而为长期扩大消费、活跃市场提供强劲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