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区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屏障。一场特殊的“云发布”带大家走进湖北一线重症病区,走近重症病区里的“生命守护者”。3月3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现代快报、江苏城市频道等承办的《江苏最美人物:致敬最美医务工作者》通过网络直播、电视录播等形式进行“云发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授予惠亮亮、李晓青、赵炜、姚欣、莫敏、张永华、王俊、李娟娟、张倩、胡星星等同志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取咽拭子、气管插管
他们奋战在生命的“红区”
在湖北抗疫定点医院,重症病区所在区域又被称为“红区”。病房如战场,“红区”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战斗在这里的医务人员,个个都是勇士。
收治当地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处置ICU内第一例无创机械通气,第一份血气分析,第一例经口吸痰气道管理,第一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第一例深静脉置管。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莫敏是被称作六个“第一”的“网红”医生。刷爆网络的视频《为患者取样做核酸检测风险有多大?》主角就是他。
2月2日,莫敏作为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第二医疗组副组长前往武汉,与团队一起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
“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不管是鼻还是口腔取咽拭子,口腔都是打开的,气流会和医务人员密切接触。我们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做这种操作风险尤其大。”莫敏虽这样说,但每次他都第一个冲上前。
一次,莫敏值夜班,一名危重病人突发休克,命悬一线。在护目镜起雾,又没有B超引导的情况下,莫敏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戴着5层手套为病人紧急行深静脉穿刺置管,一针见血。
同样冲在第一线的,还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俊。
王俊正在进行插管操作
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的第二天,王俊就开展了一场生死救援。一名60多岁的患者血氧饱和度从85%掉到50%以下,心率也明显下降。必须立刻打开咽喉插管,否则患者在一两分钟内就可能死亡。而插管的瞬间,如果患者呛咳出带病毒的飞沫,将对身旁的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感染风险。王俊丝毫没有犹豫,插管时他离患者不足15厘米,脸几乎就靠着对方的脸颊。
在驰援武汉的20多个日夜里,王俊工作的重症病区共收治了60多名危重患者。在王俊和团队的用心守护下,全病区治愈出院的病人已有19名,没有一人死亡。
张倩在全神贯注地工作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永远不会停下来”“我要坚持到最后一位病人出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ICU主治医师张倩到达武汉后,和团队一起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两个小时,收治61位重症患者;3天时间,稳定住5位患者的病情。从抵达病房开始,张倩没有一刻放松过。
姚欣在指导工作
在黄石,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姚欣担任黄石市中医医院业务院长。作为当地的传染病医院,这里收治了黄石市及周边超过2/3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救治任务极为繁重。姚欣带着黄石市中医医院整个医疗团队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截至2月27日,已有231人治愈出院。
画笑脸、画太阳
他们为患者“治疗心灵”
对待疫情,江苏医疗队发挥了钢铁般的战斗精神。而他们对待患者的心,始终是柔软的。
“晴天的时候,我们还能看见病房走廊尽头的阳光,而他们面对的只有天花板、墙壁、嘈杂无序的声音,还有全副武装又甚少开口的我们……”这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李晓青写在日记里的感慨。
李晓青在充气橡胶手套上写的字
李晓青是重症医学科带头人、全国著名重症医学科专家邱海波所在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行动果敢的她,心思却很细腻。进入重症病区前,她有时要花上几分钟,做几样东西带进去。
给橡胶手套充气、画笑脸、画太阳、写上鼓励的话……这些“小心思”让患者们很感动。充气后的橡胶手套会卡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路连接处,可以减轻管路牵拉的重量,让病人舒服些。而上面的图案和话语,患者们躺在床上就能看见。“虽然是很小的东西,但病人看了之后会觉得有人在关心他们,对生命渴求的欲望更强烈些,希望更大点。”李晓青说。
张永华做加油鼓气状
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主管护师张永华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区后,也通过手记记录了一线真实的战“疫”故事。“给病人翻身、吸痰、监测血糖、采集标本、CRRT护理……每天穿着防护服,不仅仅是心理负担,身体负担也很大,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却。”张永华说,自己是湖北媳妇,能挽救越来越多人的生命,也是在帮“婆家”。
李娟娟与患者及队友在一起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李娟娟,是很多老年患者体贴的“小孙女”。1992年出生的她,被分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科E组。作为全组年纪最小的护师,大家也喜欢叫她“小可爱”。
“爷爷,你今天有没有觉得不舒服啊?”“没有。”“你知道我是谁吗?”“江苏队,小可爱!”
李晓青(右二)与同事及将要出院的患者合影
长时间在重症病区,这些姑娘的脸上布满勒痕。“这点勒痕不算什么,我把病人护理得很好,然后病人很开心。看到病人的微笑,我觉得这才是我最开心、最美的时候。”李晓青说。
主战场上
“江苏智慧”经受住考验””
在湖北,江苏医疗队发挥“江苏智慧”,不仅改进治疗设备来挽救生命,还留下了许多成熟的诊疗经验。
工作中的赵炜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赵炜,挂任黄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主任。到岗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黄石市中心医院重症病房不够大。于是,快速改造工程启动了。仅仅48小时后,原来的儿科病房就成了“三区两通道”的重症病房。
胡星星设计的简易呼吸功能锻炼器
缺乏医疗救治器材,也困扰着医务工作者。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星星因地制宜,设计了一款简易的呼吸功能锻炼器,帮助病人做呼吸恢复锻炼。“我们就是利用身边的东西。比如说,把医用手套固定在干净的空针上面,就能锻炼呼吸和肺了。”胡星星还曾和队友利用枕头、床单包裹护理垫等,通过调整折叠制成减压垫和U型垫,帮助危重症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惠亮亮在查房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惠亮亮,成了24小时在线的惠医生。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第七病区,他不仅要抢救重症病人,还通过网络问诊与出院患者联系。通过“掌上诊疗”跟踪出院患者身体、心理状况,调整医嘱。“通过连线的方式,全程跟踪式治疗,使患者回去后也能享受江苏医疗队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惠亮亮还将诊疗心得,发布在自己开创的“重症沙龙”公众号上,与大家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