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人工或者翻身床、翻身器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的状态下进行呼吸或者机械通气。
患者翻一个身,需要耗费医护人员极大的体力。ICU里的病人病情都很严重,有的口插管,有的插着胃管导尿管,翻身还要兼顾这些管子不能乱,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病人胖一点,至少需要六七个人一起帮忙,一些人看牢管子,一些人盯牢血压,一些人负责翻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做这些事,为一个病人翻身就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但一想到这可能让病人获益,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郑霞说。
在金银潭医院ICU,郑霞早已分不清今夕是何年。她一头扎进这个离死亡最近的病房,制订治疗方案,抢救危重病人。她“送”走了很多病人,深感痛心和无力,但也有一些病人给了她惊喜,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有位60岁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感染新冠肺炎后,用了一段时间无创呼吸机,没熬住,气管插管了,几乎靠纯氧支持,出现纵隔气肿。眼见情况一天天恶化,只能再试一试俯卧位通气了。
“那个大姐蛮胖的,身上有口插管、导尿管、胃管,还有深静脉置管,我们当时六七个人围着她,帮她翻身做俯卧位通气,每天16个小时,然后调整姿势,连续三天的俯卧位通气给了我们惊喜,大姐的呼吸机参数明显变好,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如今,这个大姐已经开始尝试呼吸机参数调整,等待合适的机会脱机。”
想不到,俯卧位通气在患者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在ICU这个方寸之间,通常绝望和希望并存。有的人离开了,也有人迎来了希望。
2月7日,曾转来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是湖北天门的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不幸染病。转到病房时,呼吸机支持力度很高,氧浓度几乎接近纯氧,氧合指数很差。呼吸频率每分钟只有三四十次,说话已经断断续续。幸运的是,经过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他的病情渐渐稳定。郑霞和团队对他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床边坐起,踏步,举“盐水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