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的索心忠的嘱托: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百姓生活条件好了,不能忘了那些苦日子。
从战争年代走来的人,身上总会留下点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有的人是残缺的身体,有的人是怎么也改不掉的生活习惯,有的人是一眼看过去就触目惊心的疤痕。
现居住于南京的索心忠老人,就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见证者。长征时期三过草地,亲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戎马半生后,99岁的他,今天仍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如果有什么是他身上区别于其他老人的最明显的特征,那一定是头顶因为中弹留下的疤痕。
“我这个头受过伤的,子弹打的。”见到记者后,索心忠把记者叫到了身边,脱下他从未离身的黑色毡帽,醒目的疤痕裸露了出来,记者的手下意识地去触摸了一下,然后又蓦地缩了回来,只感觉那疤痕冰凉又光滑地让人害怕。老人说,15岁的时候他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头顶,由于伤处不能受寒,从此他便一直戴着帽子。
“子弹再低一点命就完喽!”老人戴上帽子,无比感慨。
疤痕或许可以用帽子盖住,但红军将士流血牺牲的历史却不能被遗忘。虽然,索心忠并不经常提起那段过往。80多年了,那些牺牲的人,那些为新中国成立流过的血,一直是索心忠心里最难以承受之重。
索心忠指着自己在战斗中受伤的地方给记者看。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摄
(一)
1933年6月,刚满12岁的他参加了红军,成为部队里众多“娃娃兵”的一员。说起从军的缘由,99岁的索心忠有点乐不可支,好像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样。“跟着红军有饭吃啊,不打人不骂人,还对小孩子特别好,我就跟着红军走了。结果越走越远,就回不了家了,也不想回家了。”索心忠说,当时红军嫌他太小,不肯收,后来看我机灵,又勤快肯干事,就把他留下了。他也没想到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参加红军后,索心忠当过政治部通讯员,也做过医院护理员,给伤病员端饭菜、倒尿盆。当时四川地方军阀为阻止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向红军发动了围攻,索心忠随大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头部的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负伤的细节索心忠已经记不清了,跟随年龄一同忘却的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战役,甚至生死相交的战友。但唯独对长征,他记忆却深刻地出奇。漫漫长征路啊,爬雪山、过草地,烤皮带、吃树皮……或许是太过艰苦,又或许是受到了太多照顾,99岁的他对当时年纪尚小的自己难以忘怀。
草地是什么样子呢?索心忠说是长满水草的大片沼泽,“到处都是水汪汪的,没有人烟,睡觉的地方也没有。”长途行军时,仅能坐到“草墩子”上短暂休息一下。大的“草墩子”可以坐五六个人,小的“草墩子”只能坐一两个人。沼泽里还有很多被草盖住的水坑,有些同志一不小心就踩到水坑里陷进去了,草又会继续覆盖住水坑,人就再也找不到了。过草地时,一路上都没有干燥的泥土,因饥饿或疾病牺牲的同志也很难掩埋。
索心忠随红四方面军一共过了三次草地。过草地之前,红军给每名战士发了一斤多的炒面,大家称之为“救命炒面”。行军途中,尽管大家饥饿难耐,但也只能在每次休息时吃上一小口。“为了防止不注意一口气吃没了,当时吃面都是倒一点在手心里,用舌头舔着吃”。索心忠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做着吃的动作。
可是即使缺粮食到了这样的地步,战士们也一定会让小孩和妇女先吃。年纪小,身边又没有亲人照顾,索心忠处处都得到关照。“那个时候,大家会主动照顾小孩和妇女,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一个人会计较。”索心忠说,没有这些无私关爱,他活不下来。
12岁离开家,再回去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了。回到老家,村里的人都不认识他,还以为他早就不在了。索心忠的父亲去世早,家里还剩下爷爷。见到孙子的爷爷满村狂奔,高喊:“我不是‘老和尚’了!我不是‘老和尚’了!”索心忠是家里的独苗,在四川广元,那些没有后代子孙的人常被人称做“老和尚”。
能活着回去,索心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些没能回去的烈士,只能将名字留在巴中的纪念碑上。“很多烈士连姓名都没有,只好刻上小名,什么‘狗娃子’‘毛娃子’。还有很多人死在哪里都不知道啊!”
太多太多的战友英魂长眠在长征沿途了。
索心忠和记者讲述合影的故事。图上的老照片是1949年3月,毛泽东与索心忠(右一)等同志在北平西苑机场合影。中国军网记者伍行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