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线,从2018年起,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补水总量25.44亿立方米。其中,通过向白河、清河等3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使河北省12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区域水环境大幅改善。
南水来之不易,平衡好南水北调工程生活供水和生态补水的关系,是水利人不可回避的课题。以北京为例,南水抵达北京后不仅进入市政管网进行日常的城市供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水源地进行“反向回补”。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解释,所谓“反向回补”,是指一部分南水将被输送至北京的水源地密云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将这部分水蓄存起来。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从2016年止跌回升,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3年累计回升2.88米。
地下水位回升,对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南水北调给北京供水格局和用水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所说,“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显著效益,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更多北上的南水”。
运管水平持续向好
南水北调,关键在水质,成败也在水质。“东线工程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水质,从长江边抽到的水到北方还能保证水质,必须先治污。”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易森认为。
治污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在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氨氮入河量须削减2.8万吨,削减率为84%,这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要让‘酱油湖’变清等于重新换水,难度可想而知。”汪易森说。
为保障南水北调一湖清水永续北上,水质达标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地的“硬约束”。据山东省东平湖八里湾站站长李庆义介绍,为优化水质,他们在建站时就采取清理网箱养殖、退渔还湖,清理周边的采矿产业等一系列措施,让湖水流动起来,发挥水的自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