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无人机辅助监督,违章智能检测、江中的“隐形环岛”,“水上电子警察”远程监控指挥……昔日的长江水急船多的“老虎口”六圩河口,在科技的助力下,焕然升级成秩序井然的“水上交通第一岗”,2018年全年共保障1.85亿吨船载货物安全出港,监管过境船舶约100万艘次,有效降低了该水域的通航风险。
六圩河口环岛航行示意图(央广网记者黄炎秋摄)
保护与发展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对通航安全的保护,长江航运的发展也无从谈起,没有对智能化、数字化的投入,航运发展也难以迈入现代化行列。
六圩河口联合监管办事处执法现场(央广网记者黄炎秋摄)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河段位于“一带一路”的交汇处,是长江主航道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航段,以长江通航里程七分之一的长度承担了长江全线70%的货物运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强国等多个国家战略在此交汇,沿江经济对航道的依存度高,航道的旺盛,标志着沿江经济的旺盛。
深水航道疏浚现场(央广网记者黄炎秋摄)
深水航道建设以后,长江水深从过去的7-10米增加到12.5米,可以容纳更多大型船舶通航。截至2018年底,12.5米的深水航道共节约水运物流成本约15.5亿元,节约714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42万吨。
2019年5月,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正式运行,“宁道测903”轮配备了无人测量船、侧扫声纳、磁力仪、无人机等测量设备,航道变深了,航道的全景化、智能化、数字化也走向深处。
无人船在进行水深测绘(央广网记者黄炎秋摄)
长江万里晴,千帆带风轻。数字化与智能化给如今的长江航道带来的不仅是更加安全的通行环境,还有更加人性化的便民服务。例如长江南京航道局打造的航道“微服务”,通过空间数据库和微信小程序为船员提供服务。诚然,把服务做小、做精是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的服务,长江航道发展将走向更深,更畅,更智能。
将千年难治的“老虎口”变成“长江水上交通第一岗”,将复杂的长江下游变成更经济环保的深水航道,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建成便民服务平台,电子警察、数字航道、便民服务......这些代表着新时代长江航道发展的字眼,成为绿色长江的标杆,也象征着中国人为治理生态锲而不舍、革故鼎新、一干到底的精神。保护与发展双管齐下,生态与经济齐头并进,数字航道建设将带领长江驶向未来。(央广网评论员黄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