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利用“蜘蛛网反无人机系统”捕捉无人机踪迹(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新华社南京5月22日电题:记者蹲点手记:在这里,探寻中国雷达人的精神世界
新华社记者胡喆、王珏玢、刘宇轩
70年,能做什么?一个人也许庸碌地过完了一生,一群雷达工业的先行者,却硬是把一个只能靠“捡”雷达用的行业,打造成了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立“军令状”为战机造出“争气雷达”、研制预警机“警眼”、托起“神舟”飞天的测控重任……无数个“高光”时刻,记录了一代代雷达人前行的足迹。
在中国雷达发源地、中国电科14所采访的一周里,一个问题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克服万难,绝不放弃?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老科学家带着雷达上前线,为我国“雷达第一营”打下坚实的装备和人才基础。60年代中期,上千名雷达专家毫无怨言地迁居三线山区,创建十多家研究所、工厂。
在食不饱腹的条件下,老一辈设计师通宵达旦,手绘上千张图纸。有的30多岁就英年早逝,有的忙于研究而无暇照顾子女,只能将孩子送往乡下,长期分离。“争气雷达”创始人张光义、贲德,头一次同机试飞就遇险,但没有人被吓退。老院士贲德说:“只要完成研制任务,付出什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