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胜磊认为,中国在“融入”现代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非常智慧地结合了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准确描述,它摈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腐观念,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近段时间,三场重要外交活动相继亮相: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三场活动,习近平主席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从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主席的全球视野和宏大眼界,更能感受到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国际局势来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西方国家用强权实践开启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其背后是强权政治甚至是霸权主义,这种国际体系,既是和平发展的建立者,也可能是和平发展的颠覆者。而中国在“融入”现代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非常智慧地结合了中国国情、中国问题和世界需要,从而积极推动国际体系转型。
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被裹胁进入全球化进程后,一直主动参与全球化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后,中国以加入WTO为节点全面参与了全球化的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建设者。这里说的“国际秩序”并非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后,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准确描述,它摈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腐观念,凝聚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可以胜过利剑的思想,它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和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贡献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中国近期三场重要外交活动,高朋满座。习近平主席三次重要讲话,赢得喝彩。无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保护环境五点追求抑或文明交流互鉴四点主张,都结合了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大局,为人类走向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指明了方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着眼未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推动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国际关系学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胜磊)